欢迎来到九酷名人网
  首页  正文
邹守益

时间:2024-07-25 08:58

 邹守益
  •  姓名:邹守益
基础介绍

邹守益(1491-1562),字谦之,号东廓。江西安福县北乡澈源(今江西省安福县连村乡新背老屋里村)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邹守益一生尤其重视教育,崇尚简易明白、朴实无华、直指本心。他认为,教育是人后天赖以长进的最根本的途径。守益教人,把王守仁的“致良知”学说作为道德教育的根本,并对“致良知”作了充分的发挥。邹守益著作有《东廓文集》《诗集》《学豚遗集》等。今有《东廓邹先生遗稿》传世。北乡澈源邹氏,是江南极负盛名名门望族,四代人中有七名进士,一名解元,五名举人,一名贡元。其中明正德年间的邹守益最为名重。

目录

基本资料经历年表评价

基本资料

本名:邹守益

号:东廓

出生日期:1491年

逝世日期:1562年

字号:谦之

经历

邹守益少年时便博览群书,以理学气节自命。17岁时,中江西乡试。正德六年(1511)参加会试,当时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人称阳明先生)为同考官,见邹守益考卷非凡,便将他拔为第一(会元),参加廷试又名列进士第三(探花),被授为翰林院编修。任职仅一年,便辞职回乡,专心研究程朱理学,但对二程、朱熹的“格物致知”学说久思不得其解。正德十三年(1518),王守仁在赣州任地方官,邹守益前往谒见,两人反复辩论“良知”之学。邹守益对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学说以及用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以达到“万物一体”的境界,心领神会,极表赞同,使过去存在的疑虑一扫而空。他恍然大悟地说:“道在是矣!”于是拜王守仁为师,潜心钻研阳明心学。邹守益从此成为王守仁的高足弟子与良友,并开始在赣州讲学。

年表

嘉靖初(1522),朝延起用邹守益。邹守益路过浙江,又会见了王守仁,相论问学一个多月。王守仁恋恋不舍,学生问其故,王守仁答道:“曾子有所谓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谦之近之矣。”

嘉靖三年(公1524)二月,朝廷爆发了争论世宗本生父尊号的事件,史称“大礼议”。邹守益刚正不阿,大胆上疏力谏,并指出世宗的行为违背礼教古训,要求世宗纠正错误,信用忠臣。世宗大怒,下诏狱严刑拷打,并贬为广德州判官。

在广德,邹守益以教化治郡,撤销不在祀典的祠庙,建复初书院,延请王守仁高足弟子王艮和其他学者来讲学,并作《谕俗礼要》在百姓中宣讲。当时的思想家、文学家李贺对邹守益在广德务以教化为重的治理方式很是钦佩。

嘉靖五年(1526),邹守益在从政之余回到安福,与三舍刘邦采等在安福的王门弟子联系建立讲会"惜阴会"。讲会隔月举行,每次五天。安福和吉安等地的同道闻风赶至,甚至象钱德洪、王镜等王门高足也专程从浙中赶来。惜阴会的建立

评价

他认为,道德教育的“惩忿窒欲”、“改过迁善”是人们达到良知的途径。这途径之上又有一个共同的指导原则“敬”。所谓“敬”,就是要“慎独戒惧”,这是“良知精明而不杂于尘俗”的根本。只有保持慎独戒惧,自身才能“常常精明,不为物欲所降”,就能改过迁善。也只有做到慎独戒惧,才能“出门如宾,承事如祭”。小到个人修身,大到治理千乘之国,“直以‘敬'为纲领”。然而慎独戒惧又不是着意刻求,不是做作,不是要把“戒惧”紧系心头,而是要经常地保持心地的安宁,“不睹不闻”,否则,心神不定,“心无安顿处”,“失却见在功夫”,道德修养,齐家治国也就失败了。

更新于:4个月前

版权声明:本文为分布于 “九酷名人网” 如补充修改请点击编辑按钮,通过审核后会陆续更新。

本文链接:https://9k.org.cn/mingren-2422.html

上一篇:陈北科
下一篇:商景兰
  • 评论列表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