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九酷名人网
  首页  正文
李善邦

时间:2024-05-11 08:39

 李善邦
  •  姓名:李善邦
  •  职业:中国地震学家
  •  国籍:中国
基础介绍

李善邦(1902~1980),中国地震学家。中国地震科学事业的开创者,最早的地震地球物理学家之一。1930年在北平西郊创建我国第一个地震台——鹫峰地震台,成为当时世界第一流的地震台。1943年在重庆北碚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近代地震仪——霓式Ⅰ型水平向地震仪,20世纪50年代进一步设计制造了51式多种型号的地震仪,并领导建成我国第一批全国地震基本台站,负责提供国家基本建设地震烈变数据,同时编制我国第一幅《全国地震区域划分图》,主编了第一部《中国大地震目录》,为中国地震研究奠定了基础,为我国地震研究工作培养了大批人才。

目录

基本资料人物简介个人简历人物轶事创建地震台攀钢开拓者研制地震仪突出成绩主要论著

基本资料

中文名:李善邦

国籍:中国

出生地:广东兴宁

出生日期:1902

逝世日期:1980

职业:中国地震学家

毕业院校:国立东南大学

主要成就: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代表作品:《中国地震》

人物简介

李善邦(1902~1980),中国地震学家。中国地震科学事业的开创者。1902年10月2日生于广东兴宁,1980年4月29日卒于北京。1925年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曾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技正、地震研究室主任。1930年建起中国自办的第一个地震台北平鹫峰地震台,并用其观测资料编辑出版《鹫峰地震月报》和《鹫峰地震专刊》。抗日战争时期,转赴水口山、攀枝花地区做物探工作,指导地磁三要素测量,50年代据此制成中国第一幅地磁图。1943年制成水平摆式地震仪,建成四川北碚地震台。50年代,用他设计制造的仪器装备了第一批地震台站,构成地震台网。他参加中国历史地震资料的整理工作,完成了第一份地震区域划分图,编辑《中国地震目录》。他把历史上记载的地震烈度和震级联系起来,总结成公式,此工作获得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他将50年的地震工作经验总结为《中

个人简历

1902年10月2日生于广东省兴宁县田心村。1925年毕业于东南大学(今南京大学)。

1929年在农矿部(后为实业部)地质调查所主持地震工作。

1931年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今东京大学)学习。

1933年赴德国波茨坦地球物理研究所、耶那地震研究所和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地震实验室考察访问。

1938年赴湖南、贵州、四川探矿。

1941年赴四川、贵州、云南、广西测量地磁。

1946年赴英国访问。

1950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研究室主任、代理所长。

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委员、综合组组长和中国地震历史资料编委会副主任委员。

1955年任中国科学院仪器委员会副主任。

1980年4月29日病逝于北京。

人物轶事

李善邦于1930年创建了第一个由中国人自己建立和管理的北京鹫峰地震台。并在数十年的地震学研究中,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近代地震仪,完成了我国第一幅《中国地震区域划分图》,主编了我国第一部《中国地震目录》,还在晚年抱病撰写成50万字的巨著《中国地震》。他被誉为“近代张衡”的我国地震学开创者。

鹫峰山上卧薪尝胆

李善邦1902年农历九月初一出生于兴宁叶塘田心村,从小便酷爱读书,6岁开始在家乡上小学,1917年去县城的兴民中学读书,1922年考进南京东南大学(即现在的南京大学)。

大学毕业后,他在家里赋闲了一段时间,母校兴民中学聘请他去教书。开始教物理、数学、英文,后来,校长看他教学认真负责,而且有一套教学经验,就请他兼任教务主任。1928年,学校里掀起了一股风潮。兴宁县城三间中学要合并,成立县立第一中学。县政府委任的校长遭到师生的反对,使他不能上任。这时,社会上传说李善邦想做校长,操纵师生极力反对,风潮越

创建地震台

1929年,清华大学教授叶企荪推荐李善邦前往北平实业部地质调查所主持开展地震观测研究工作。地质调查所首先派他到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气象警报站学习地震观测技术,由于站长(意大利传教士)格尔金(中文名龙相齐)对中国人封锁技术,李善邦感到收获甚微,遂回北平前往西郊北安河鹫峰建立地震台。

北平著名律师林行规捐赠了鹫峰别墅旁的一块山坡地,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在那儿筹建了地震观测用房。在清华大学吴有训教授指导下,李善邦安装好从德国进口的维歇尔特小型机械记录地震仪一套,后又引进苏联制造的伽利清—卫立浦电磁式照相记录地震仪一套,并招收贾连亨作为观测员协助工作。李善邦同时把家眷从广东老家接到鹫峰地震台,全身心地投入地震观测研究工作。

1930年9月20日国际标准时间13时02分02秒,鹫峰地震台观测记录到第一个地震,以后每月均能观测记录到10次左右地震。为进一步提高地震观测研究水平,1931年地质调查所派李善

攀钢开拓者

1938年地质调查所搬迁到重庆北碚,李善邦在北碚负责组建地震研究室。由于抗日战争旷日持久,没有条件恢复地震观测研究工作,他便带领秦馨菱暂时去湖南水口山开展地球物理探矿,探测铅锌矿,后又艰辛辗转于贵州、四川等省继续探矿工作。1941年春,李善邦和秦馨菱深入交通闭塞、野兽出没的川西南攀枝花群山勘探铁矿。从矿区地形测绘、地质填图、地磁勘探等,直至对矿山作出评价,都是他们两人完成的,对渡口攀枝花大型钛铁矿的发现和开发,作出了最早的重大贡献。

1941年底,李善邦引进德国制造的地磁经纬仪和地磁感应仪,邀请刘庆龄做助手,前往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省区开展地磁测量研究,他们共进行100多个测点的地磁偏角、倾角和地磁场水平强度的测量,再加上解放初期在华北、东北和西沙群岛的测量数据,李善邦主持编绘成中国第一套地磁图(1955年出版),为航空、航海和科研工作提供了最早的重要地磁资料,为中国地磁观测研究工作的发展

研制地震仪

1942年,李善邦回到重庆北碚重新开始地震的观测研究工作。那时日寇侵略气焰嚣张,***政府腐败无能,物价日日暴涨,民不聊生。李善邦一家靠数斗米的月薪和在重庆医学院兼授物理课的微薄收入补贴生活,孩子们经常欠学校学杂费。他本人的肺病又反复发作,陷入贫病交加的水深火热之中。来华访问的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北碚看到李善邦生活艰苦,回国后来信说可以想办法在国外为他寻找一些赞助和生活的补贴。李善邦诚恳地回信说:生活虽然清苦,但我更需要仪器,比想吃饱肚子还紧迫,想研制一个垂直向地震仪,同年6月21日清晨记录到发生在成都附近的5级左右地震。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共观测记录到109次地震。为感激地质调查所翁文灏(字咏霓)所长对地震工作的重视,李善邦把地震仪命名为霓式Ⅰ型地震仪,这是继公元132年东汉张衡发明世界第一台地动仪之后,中国人自己研制成功的第一台现代地震仪,标志着中国地震仪器的研制和地震学的研究跨入了新阶段。

突出成绩

8

李善邦不仅亲自主持了地震仪器设计研制、地震台建设、地震现场考察、历史地震研究、地震区域划分和地震活动性研究等科研项目,还承担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研究室的组建、制定发展规划、干部培训、科研组织管理等许多繁重的工作。为尽快培养急需的地震科技人才,他在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兼课讲授地震学和测震学课程,节假日经常为地震培训班的学员补课。他不仅向年轻一代传授知识,而且还以亲身经历教育年轻人要克勤克俭珍惜学习和工作的机会,不要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时期,李善邦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但对于奋斗了一辈子的地震科研工作并没有失去信心,仍十分关心中国的地震预报事业。那时他虽已年近七旬,又病魔缠身,仍坚持每天凌晨三点半就在病榻上著书立说,在常人难以承受的各种压力下,认真总结一生从事地震科技工作的主要成就和对中国地震问题的认识及见解,终于写成50余万字的《中国地震》专著。《中国地震》专著是李善邦从

主要论著

9

1李善邦,地震物理述略.科学,1932,16(3)。

2李善邦,加利清地震仪构造及其理论.科学,1934,18(3)。

3李善邦,新疆地震.国立北平研究院院务汇报,1934,5(1)。

4李善邦,四川叠溪地震记录简报.国立北平研究院院务汇报,1934,5(3)。

5李善邦,地震与地动.地质论评,1940,5(5)。

6李善邦,霓式地震仪原理及设计制造经过.地球物理专刊,1945(3)。

7李善邦,三十年来中国地震研究.科学,1948(30):6。

更新于:6个月前
4

版权声明:本文为分布于 “九酷名人网” 如补充修改请点击编辑按钮,通过审核后会陆续更新。

本文链接:https://9k.org.cn/mingren-1213.html

上一篇:杨时
下一篇:陆学善
  • 评论列表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