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郑德坤(1907~2001)著名考古学家。1907年5月6日出生于福建厦门的鼓浪屿。毕业于燕京大学。先后执教于厦门大学、华西协和大学、剑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
中文名:郑德坤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福建厦门
出生日期:1907
逝世日期:2001
职业:考古学家
毕业院校:燕京大学
1907年5月6日出生于福建厦门的鼓浪屿。1926年考入燕京大学。最初念医预,后进入中文系,师从顾颉刚、容庚等名师。1930年燕大毕业,次年得研究院硕士,留任哈佛燕京学社研究员,从事研究校读《山海经》和《水经注》,并研习古物鉴赏。1934年与同为燕大毕业的黄文宗女士结为伉俪,赴厦门大学任教。1936年受哈佛燕京学社委派赴四川,在华西协和大学任教,并主持大学博物馆。后著有《四川史前考古》一书,在剑桥大学出版。被日本考古学家水野清一教授誉为“四川考古学之父”。
1938年郑德坤来到美国哈佛大学攻读考古学及博物馆管理,1941年取得博士学位。返回华西协和任教兼博物馆馆长。1947年赴英伦在剑桥、牛津和伦敦三所大学轮流讲学一年。1948年路经香港,本打算入川,因当时国内政局动荡而未能成行。1951年受邀再次来到剑桥大学任教,这次一下就呆了二十三年,直到1974年67岁时在剑桥退休。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李卓
郑德坤是我国著名的水经注研究专家。早在三十年代之初,洪业(煨莲)在燕京大学筹组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郑德坤就是成员之一。他在民国二十三年(1934)就用所谓“中国字庋撷法”编成了《水经注引得》一书,并在卷首撰写长篇序言,在当时北平的哈佛燕京学社出版。他于1951年从香港到英国剑桥大学讲学,临行曾将他历年所撰《水经注》著述的稿本多种,交与吴天任收藏,其中《水经注引书考》和《水经注故事钞》二种,经吴氏整理后于一九七四年在台北艺文印书馆出版。前者考证郦注所引书目,共四百三十六种,其中今存者九十一种,辑存者一百四十九种,引存者一百二十七种,亡佚者六十九种。各书或存或佚,均经郑氏考证其著述流略、作者、卷帙等。卷首有郑氏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在厦门执教时所作序言。后者系钞录《水经注》中记载的各类故事,计分神仙鬼怪、帝王传说、名人故事、战争故事、动物故事、灵验感应、义侠孝弟、异族故事、佛教传说、祈雨
《厦大校址考》
《中国考古和艺术导论课程纲要》
《中国旧石器时代的民族与文化》
《中国明器图录》(厦门大学文学院1935年11月专刊)
《水经注引得》
《四川古代文化史》
《中国考古学大系》
《中华民族文化史论》
《中国历史地理论文集》
《中国考古学论文集》
《中国陶瓷论文集》
《中国之敦煌研究》
《史前史纲要》
《中国文化人类学》台北,华世出版社,1980年
《四川陶器入门》(英文版,华西协和大学博物馆1945年油印本)
《美术大辞典》(郑德坤等编译,[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88年版)
《郑德坤古史论集选》(商务印书馆2007年11月出版,该论文集的编辑工作由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负责,所选的内容包括:水经注研究、历史地理与民族、史前考古、文物艺术研究。)
论文:
《山海经》及其神话1932年
层化的河水流域地名及其解释《燕京学报》第11期,1932年6月
水经注版本考《燕京学报》第15期,1934年6月
郑德坤教授于4月6日离开人间了。这不仅是我丧失了一个不可多得的良师,同时这也是中国考古界的一大损失。从1986年先生因病退休,初期在家休养练字,闲耍麻雀以锻练脑筋。九十年代以后先生显得沉默寡言。我们会晤间虽相对无言,然而先生慈祥和蔼的目光依旧。十多年来先生以其坚强的意志力与病魔作战,最后还是撒手离我们而去,能不令人怆恻?
4月1日我远赴四川成都考古考察,离港前探候先生。先生尚张眼回应我的呼唤。我抚摸先生的手足话别,内心只想着但愿人长久。不意这一别竟成永别。4月9日传来先生逝世的消息,其时我已转到杭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内,一时想到今后人天永隔,连先生慈祥和蔼的目光亦无缘再会,眼泪不禁夺眶而出。
郑德坤教授是中国第一代考古学家。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有少数几位从国外留学回国的中国学者,拿起锄头从事田野考古工作。李济、梁思永、裴文中、夏鼐、吴金鼎、冯汉骥等先生,还有郑德坤教授,都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人
更新于:6个月前版权声明:本文为分布于 “九酷名人网” 如补充修改请点击编辑按钮,通过审核后会陆续更新。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电子邮件
1090500357@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