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九酷名人网
男明星
 2024年11月20日 08:09   3
 2024年11月20日 08:01   2
 2024年11月19日 08:11   7
 2024年11月19日 08:01   6
女明星
 2024年11月20日 08:04   3
 2024年11月19日 08:06   7
 2024年11月18日 08:07   9
 2024年11月18日 08:04   6
国内名人
  • 李善邦

    李善邦(1902~1980),中国地震学家。中国地震科学事业的开创者,最早的地震地球物理学家之一。1930年在北平西郊创建我国第一个地震台——鹫峰地震台,成为当时世界第一流的地震台。1943年在重庆北碚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近代地震仪——霓式Ⅰ型水平向地震仪,20世纪50年代进一步设计制造了51式多种型号的地震仪,并领导建成我国第一批全国地震基本台站,负责提供国家基本建设地震烈变数据,同时编制我国第一幅《全国地震区域划分图》,主编了第一部《中国大地震目录》,为中国地震研究奠定了基础,为我国地震研究工作培养了大批人才。 目录基本资料人物简介个人简历人物轶事创建地震台攀钢开拓者研制地震仪突出成绩主要论著基本资料中文名:李善邦国籍:中国出生地:广东兴宁出生日期:1902逝世日期:1980职业:中国地震学家毕业院校:国立东南大学主要成就: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代表作品:《中国地震》人物简介李善邦(1902~1980),中国地震学家。中国地震科学事业的开创者。1902年10月2日生于广东兴宁,1980年4月29日卒于北京。1925年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曾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技正、地震研究室主任。1930年建起中国自办的第一个地震台北平鹫峰地震台,并用其观测资料编辑出版《鹫峰地震月报》和《鹫峰地震专刊》。抗日战争时期,转赴水口山、攀枝花地区做物探工作,指导地磁三要素测量,50年代据此制成中国第一幅地磁图。1943年制成水平摆式地震仪,建成四川北碚地震台。50年代,用他设计制造的仪器装备了第一批地震台站,构成地震台网。他参加中国历史地震资料的整理工作,完成了第一份地震区域划分图,编辑《中国地震目录》。他把历史上记载的地震烈度和震级联系起来,总结成公式,此工作获得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他将50年的地震工作经验总结为《中个人简历1902年10月2日生于广东省兴宁县田心村。1925年毕业于东南大学(今南京大学)。1929年在农矿部(后为实业部)地质调查所主持地震工作。1931年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今东京大学)学习。1933年赴德国波茨坦地球物理研究所、耶那地震研究所和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地震实验室考察访问。1938年赴湖南、贵州、四川探矿。1941年赴四川、贵州、云南、广西测量地磁。1946年赴英国访问。1950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研究室主任、代理所长。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委员、综合组组长和中国地震历史资料编委会副主任委员。1955年任中国科学院仪器委员会副主任。1980年4月29日病逝于北京。人物轶事李善邦于1930年创建了第一个由中国人自己建立和管理的北京鹫峰地震台。并在数十年的地震学研究中,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近代地震仪,完成了我国第一幅《中国地震区域划分图》,主编了我国第一部《中国地震目录》,还在晚年抱病撰写成50万字的巨著《中国地震》。他被誉为“近代张衡”的我国地震学开创者。鹫峰山上卧薪尝胆李善邦1902年农历九月初一出生于兴宁叶塘田心村,从小便酷爱读书,6岁开始在家乡上小学,1917年去县城的兴民中学读书,1922年考进南京东南大学(即现在的南京大学)。大学毕业后,他在家里赋闲了一段时间,母校兴民中学聘请他去教书。开始教物理、数学、英文,后来,校长看他教学认真负责,而且有一套教学经验,就请他兼任教务主任。1928年,学校里掀起了一股风潮。兴宁县城三间中学要合并,成立县立第一中学。县政府委任的校长遭到师生的反对,使他不能上任。这时,社会上传说李善邦想做校长,操纵师生极力反对,风潮越创建地震台1929年,清华大学教授叶企荪推荐李善邦前往北平实业部地质调查所主持开展地震观测研究工作。地质调查所首先派他到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气象警报站学习地震观测技术,由于站长(意大利传教士)格尔金(中文名龙相齐)对中国人封锁技术,李善邦感到收获甚微,遂回北平前往西郊北安河鹫峰建立地震台。北平著名律师林行规捐赠了鹫峰别墅旁的一块山坡地,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在那儿筹建了地震观测用房。在清华大学吴有训教授指导下,李善邦安装好从德国进口的维歇尔特小型机械记录地震仪一套,后又引进苏联制造的伽利清—卫立浦电磁式照相记录地震仪一套,并招收贾连亨作为观测员协助工作。李善邦同时把家眷从广东老家接到鹫峰地震台,全身心地投入地震观测研究工作。1930年9月20日国际标准时间13时02分02秒,鹫峰地震台观测记录到第一个地震,以后每月均能观测记录到10次左右地震。为进一步提高地震观测研究水平,1931年地质调查所派李善攀钢开拓者1938年地质调查所搬迁到重庆北碚,李善邦在北碚负责组建地震研究室。由于抗日战争旷日持久,没有条件恢复地震观测研究工作,他便带领秦馨菱暂时去湖南水口山开展地球物理探矿,探测铅锌矿,后又艰辛辗转于贵州、四川等省继续探矿工作。1941年春,李善邦和秦馨菱深入交通闭塞、野兽出没的川西南攀枝花群山勘探铁矿。从矿区地形测绘、地质填图、地磁勘探等,直至对矿山作出评价,都是他们两人完成的,对渡口攀枝花大型钛铁矿的发现和开发,作出了最早的重大贡献。1941年底,李善邦引进德国制造的地磁经纬仪和地磁感应仪,邀请刘庆龄做助手,前往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省区开展地磁测量研究,他们共进行100多个测点的地磁偏角、倾角和地磁场水平强度的测量,再加上解放初期在华北、东北和西沙群岛的测量数据,李善邦主持编绘成中国第一套地磁图(1955年出版),为航空、航海和科研工作提供了最早的重要地磁资料,为中国地磁观测研究工作的发展研制地震仪1942年,李善邦回到重庆北碚重新开始地震的观测研究工作。那时日寇侵略气焰嚣张,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物价日日暴涨,民不聊生。李善邦一家靠数斗米的月薪和在重庆医学院兼授物理课的微薄收入补贴生活,孩子们经常欠学校学杂费。他本人的肺病又反复发作,陷入贫病交加的水深火热之中。来华访问的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北碚看到李善邦生活艰苦,回国后来信说可以想办法在国外为他寻找一些赞助和生活的补贴。李善邦诚恳地回信说:生活虽然清苦,但我更需要仪器,比想吃饱肚子还紧迫,想研制一个垂直向地震仪,同年6月21日清晨记录到发生在成都附近的5级左右地震。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共观测记录到109次地震。为感激地质调查所翁文灏(字咏霓)所长对地震工作的重视,李善邦把地震仪命名为霓式Ⅰ型地震仪,这是继公元132年东汉张衡发明世界第一台地动仪之后,中国人自己研制成功的第一台现代地震仪,标志着中国地震仪器的研制和地震学的研究跨入了新阶段。突出成绩8李善邦不仅亲自主持了地震仪器设计研制、地震台建设、地震现场考察、历史地震研究、地震区域划分和地震活动性研究等科研项目,还承担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研究室的组建、制定发展规划、干部培训、科研组织管理等许多繁重的工作。为尽快培养急需的地震科技人才,他在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兼课讲授地震学和测震学课程,节假日经常为地震培训班的学员补课。他不仅向年轻一代传授知识,而且还以亲身经历教育年轻人要克勤克俭珍惜学习和工作的机会,不要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文化大革命”时期,李善邦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但对于奋斗了一辈子的地震科研工作并没有失去信心,仍十分关心中国的地震预报事业。那时他虽已年近七旬,又病魔缠身,仍坚持每天凌晨三点半就在病榻上著书立说,在常人难以承受的各种压力下,认真总结一生从事地震科技工作的主要成就和对中国地震问题的认识及见解,终于写成50余万字的《中国地震》专著。《中国地震》专著是李善邦从主要论著91李善邦,地震物理述略.科学,1932,16(3)。2李善邦,加利清地震仪构造及其理论.科学,1934,18(3)。3李善邦,新疆地震.国立北平研究院院务汇报,1934,5(1)。4李善邦,四川叠溪地震记录简报.国立北平研究院院务汇报,1934,5(3)。5李善邦,地震与地动.地质论评,1940,5(5)。6李善邦,霓式地震仪原理及设计制造经过.地球物理专刊,1945(3)。7李善邦,三十年来中国地震研究.科学,1948(30):6。

  • 08:58 金庸
  • 08:53 王荣顺
  • 08:49 张炎元
  • 08:44 林云陔
  • 08:39 杨哲商
美国名人
其他地区
  • 林默

    福建莆田县湄洲岛人。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三月二十三日。父讳愿,字惟懿,官都巡检,慈祥乐善,乡里称为善人。母王氏,生有一男六女,默娘最小。其生时红光绕室,异香氤氲。因生弥月不闻啼声,故曰默娘。幼聪颖过人,读书过目成诵。年十六,能通晓变化,妙用玄机。驱邪治病、济世活人,能呼风唤雨。常于大海狂澜,救护难船。又应县令之请,登坛祈雨,获降甘霖。屡显神异,以济世人,人以为神。 目录基本资料信仰评析别名尊称历史褒封信俗名录主要功绩信仰规模纪念场所亲属成员文献资料人物评价基本资料中文名:妈祖(林默)外文名:MAZU其他名称:天上圣母、天后、天妃、湄洲妈祖、妈祖婆、辅斗元君、娘妈神话体系:中国神话所属:民间信仰居所:莆田县湄洲(今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司掌:海上安全、商业兴隆、平安守护、消灾避难象征:海洋、大爱、平安父母:父亲林愿;母亲王氏信奉地区:中国、日本、韩国、越南、泰国等起源:福建湄洲信仰评析妈祖是流传于中国沿海地区的民间信仰。妈祖文化肇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繁荣于近现代。民间在出海前要先祭妈祖,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在船舶上立妈祖神位供奉。妈祖是集无私、善良、亲切、慈爱、英勇等传统美德于一体的精神象征和女性代表。林默娘的“里中巫”身份,是妈祖信仰的原始形态。妈祖信仰产生在特殊的生态环境之下,与海洋渔业生产及其海事活动密切相关。渔民因海难丧生者不可计数,所以希望有海上守护神庇佑安全。妈祖的巫女身份,正好适应了人们的希求。她的能言人间祸福,济困扶危、治病消灾顺应了人们的愿望,所以在她死后立庙祭祀。此后,她的一个个神迹才接踵而至,并将她塑造成一位完美的女神。所以民间对巫术的信仰是妈祖文化得以形成的思想基础。关于妈祖降诞的传说多与观音相助有关。由于观音在中国民间几乎家喻户晓,观音帮助妈祖降诞的传说的普及面也就远远大于其他说法。有人直接认为妈祖就是观音的化身,有人认为妈祖乃其母梦尝别名尊称世界上别名尊称代称最多的神是海神妈祖,妈祖的别名尊称代称有:林默(原名)、龙女、圣女、神姑、天后、娘妈、天妃、圣妃、神女、圣娘、神妃、灵女、姑婆、祖姑、灵妃、默娘、林夫人、天妃神、女海神、湄洲妈、林孝女、圣妃娘、灵惠妃、显济妃、林默娘,海神娘娘、天后娘娘、通贤神女、顺济圣妃、天上圣母、天后圣母、崇福夫人、天后圣姑、天后圣娘、和平女神(法国人称妈祖为“世界和平女神”)等等。历史褒封妈祖封号经历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36次褒封,妈祖从“夫人”“妃”“天妃”直至“天后”“圣母”,并列入国家祭典。皇帝的册封清晰地记录了妈祖从“辅国”到“护圣”,又到“庇民”的三大功绩。至光绪元年,妈祖封号达64字。据统计历代皇帝对妈祖的封号,总共达到600多字,创中国神仙封号的最高纪录。历代妈祖封号依次如下:宋朝宣和五年(1123年),宋徽宗赐“顺济庙额”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宋高宗封“灵惠夫人”绍兴三十年(1160年),宋高宗加封“灵惠昭应夫人”乾道二年(1166年),宋孝宗封“灵惠昭应崇福夫人”淳熙十二年(1184年),宋孝宗封“灵慈昭应崇福善利夫人”绍熙三年(1192年),宋光宗诏封“灵惠妃”庆元四年(1198年),宋宁宗封“慈惠夫人”嘉定元年(1208年),宋宁宗封“显卫”嘉定十年(1217年),宋宁宗封“灵惠助顺显卫英烈妃”嘉熙三年(1239年),宋理宗封“灵惠助顺嘉应英信俗名录妈祖信仰习俗简称妈祖信俗,也称神女信俗、灵女信俗、神姑信俗、娘妈信俗、圣母习俗、天妃信俗、天后信俗、元君信俗等等,这是由于历代民间、朝廷或宗教对妈祖的封号先后不同而嬗变。妈祖传说是妈祖信俗有机组成部分,妈祖信仰传播重要文化载体,集中体现妈祖立德、行善、大爱精神。已单独入选福建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和其他民间神灵的传说一样,妈祖的传说定型要晚于妈祖信仰产生的时间。真正专载妈祖灵异事迹的书大约在明朝晚期才成型,而其关键则为明政府多次、大规模的海外活动。在古代航行条件落后的情况下,《妈祖传说》给航海人以精神力量,鼓舞着人们战胜恶劣的自然条件。从宋、元、明、清各个时代,文人笔记、地方史册都记载了大量的妈祖传说。妈祖庙会是指在每逢春节元宵或妈祖诞辰、升天纪念日期间,在妈祖庙举行祈安的民俗活动。庙会期间,以妈祖神驾巡境保平安为主要项目,荟萃歌舞、戏剧、杂耍、工艺等民间艺术活动。主要功绩历史功绩:以清代妈祖信俗档案为例一是济师助战。济师助战表明了统治者收复失地、统一国土的愿望,为此感念妈祖的神功。二是助剿海盗。海盗猖獗,沿海渔民难有宁日,因此,清代朝廷非常重视剿除海盗,以安抚渔民。三是协助漕运、海运,祛除水患。妈祖生前以护航导流而受人景仰,其显圣助漕运、海运、祛除水患的记载相当多,同样体现了统治者对海上和平的期盼。四是册封琉球。对琉球的册封表现了清王朝对琉球的高度重视,也说明了当时两国的一段和平共处的历史,而这些都与妈祖的神功庇佑有关联。当代功绩:以两岸宗教直航为例妈祖信俗对当代两岸信众关系的和解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两岸宗教直航的实现即为一例。从1895年至1987年近百年间,海峡两岸的妈祖信众几乎没有以“妈祖”为名义的交流。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开始首倡实现两岸“三通”(通邮、通航、通商)。1982年,台湾北港朝天宫董事蔡辅雄来到湄洲岛,并了解信仰规模中国大陆,妈祖庙分布在22个省市的450个县主要福建莆田就有316处之多;海南约有200多座,香港有57座,澳门现有妈祖庙10座,台湾地区妈祖宫庙5000多家、妈祖信众1600多万人。国外妈祖庙宇较密集的地区是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其他分布于美国、印尼、菲律宾、泰国、越南、缅甸、柬埔寨、文莱、印度、朝鲜、挪威、丹麦、加拿大、法国、墨西哥、巴西、阿根廷、新西兰及南非、毛里求斯等地。北美洲美国檀香山、纽约、旧金山、洛杉矶、华盛顿、德克萨斯、夏威夷等地,以及加拿大多伦多、蒙特利尔等地建有妈祖庙,为当地华人社团及部分当地民众所信仰,保留了天后圣诞节等民俗。南美洲巴西圣保罗、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等地,都建有妈祖庙,华人与当地部分民众传承了妈祖的崇拜仪式与风俗。在墨西哥,明代时就有天后的传说流传。澳洲澳大利亚悉尼建有妈祖庙,华人传承了妈祖崇拜习俗。西亚与非洲沙特阿拉伯、南非开普敦等地建有妈祖庙,为华人纪念场所8湄洲妈祖祖庙,尊称湄洲祖庙。是妈祖信仰的发祥地,世界妈祖文化中心,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信俗》的申遗地、遗产地和主要传承地。妈祖从小礼佛,佛教虽未对妈祖进行明确定位,但佛门弟子常把妈祖当作观音一样奉祀。因此,妈祖与菩萨同堂供奉,妈祖庙中建有佛殿、观音殿,供奉佛祖、十八罗汉和观音菩萨等情况十分常见。湄洲妈祖祖庙包括西轴线和南轴线两大建筑群。西轴线有牌坊、长廊、山门、圣旨门、钟鼓楼、正殿、寝殿、朝天阁、升天楼、佛殿、观音殿、五帝庙、中军殿以及爱乡亭、龙凤亭、香客山庄、思乡山庄等大小建筑36处。南轴线建筑群有寝殿、敕封天后宫殿、庑房、献殿、钟鼓楼、山门、牌坊、天后广场、天后戏台等大型建筑。整个祖庙群殿阁纵横,古号“海上龙宫”,今称“海上布达拉宫”。明洪武七年(1374年)泉州卫指挥使周坐主持重建寝殿、香亭、鼓楼、山门。永乐年间(1403—1424年),郑和下西洋时,两次奉旨来湄屿主持御祭仪式并扩亲属成员9关系姓名曾祖父林保吉祖父林孚父亲林惟悫母亲王氏文献资料10(一)史料妈祖文化的形成其本身也给人类留下了相当的精神财富。仅直接记载妈祖信仰的历史文献资料已出版的超过200万字,内容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学、艺术、教育、科技、宗教、民俗、华侨、移民等领域的许多课题。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客肇祖先后发表多篇关于《天后》论文,在学术界引起反响。台湾旅日学者李献璋《妈祖信仰的研究》一书,成为妈祖研究的第一部学术专著。(二)著述20世纪80年代起,大陆和台湾、澳门等地掀起妈祖研究热潮,举办多次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至今已出版或再版《敕封天后志》《天后显圣录》《妈祖圣迹》《海神东渡台湾》《妈祖研究论文集》《海内外学人论妈祖》《历代妈祖诗咏辑注》《妈祖文化三十年》《清代妈祖档案史料汇编》《莆田妈祖宫庙大全》《台湾的王爷与妈祖》《北港朝天宫志》《文化妈祖——台湾妈祖信仰研究论文集》《妈祖研究资料汇编》《妈祖文献史料汇编》《妈祖信仰与祖庙》《湄洲妈祖》等1000多人物评价11国家主席习近平:既是乡土文化也是重要旅游资源的妈祖文化,是凝聚两岸同胞的一条纽带,要充分发挥其在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妈祖文化包含着海洋精神。前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护国庇民就是要福国利民,妈祖在民间有崇高的声望与地位。菲律宾前总统、马尼拉现任市长埃斯特拉达:妈祖信仰是中国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妈祖受到全球华人水手的敬仰,妈祖巡安菲律宾,我们倍感荣幸!奥地利驻华大使石迪福:妈祖祭典和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加强了各国各地区各组织之间的联系,增进了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妈祖文化和精神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积极意义。前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福建考察时指出:“妈祖信仰深深地扎根在台湾民众的精神生活当中,福建要运用这一丰富资源,在促进两岸交流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平安、和谐、包容”的妈祖文化特征,与“和平之海、合作之海、和谐之海”的中国海洋观相互映照,是建设

  • 08:22 埃尔罗·弗林
  • 08:14 马守真
  • 08:02 冯承辉
  • 08:01 约翰·波耶加
  • 08:06 凯瑟琳·欧哈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