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九酷名人网
  首页  正文
张景钺

时间:2024-05-08 08:41

 张景钺
  •  姓名:张景钺
  •  职业:中国科学院院士
  •  国籍:中国
基础介绍

张景钺(1895—1975),植物形态学家,教育家。原籍江苏武进(今常州),生于湖北光化。1920年毕业于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1926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科学博士学位。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在高等学校任教多年,长期任北京大学生物系教授、系主任,培养了大批生物学人才,特别是在植物形态学方面的许多专家,如严楚江、徐仁、王伏雄、李正理、吴征镒等都是他的学生,为中国高等学校生物学教育做出了贡献;对植物器官组织的生长、分化与发育进行过一些研究工作。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我国植物形态学和植物系统学的开拓者。1926—1938年间发表的论文,是我国植物形态学、发育解剖学、生理解剖学、实验形态学的最早文献。1934年著文介绍植物徒手切片法,对当时植物学的教学和科研起了推动作用。多年致力于学会和教学工作,培养了一批植物学不同领域的人才,促进了现代植物学在我国的发展。

目录

基本资料人物生平个人经历培养人才科学贡献主要论著怀念晚年

基本资料

中文名:张景钺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北省光化县老河口

出生日期:1895年10月29日

逝世日期:1975年4月2日

职业:中国科学院院士

毕业院校:清华学校

主要成就:培养了大批生物学人才

代表作品:《被子植物苗端原生韧皮部的分化》、《蕨茎组织之研究》

人物生平

张景钺,字岘侪,1895年10月29日出生于湖北省光化县老河口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祖籍江苏省武进县(今常州市)。他年幼丧父,家境不宽裕,从小就养成了刻苦和勤奋好学的作风。

1916年,他毕业于安徽省芜湖市圣雅各中学。当年考入北平清华学堂,1920年毕业后到美国芝加哥大学植物学系学习。1922年又入该校研究生院当研究生,师从著名植物形态学家C.J.张伯伦(Chamberlain),从事研究工作,192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25年秋回国,任国立东南大学生物系教授,次年兼任系主任。1928年,国立东南大学改名国立中央大学,张景钺任该校理学院生物系(后改为植物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1931年,到英国利兹(Leeds)大学深造,在著名的植物解剖学家J.H.普利斯特利(Priestley)指导下从事植物解剖学研究工作。同年,又赴瑞士巴塞尔(Basal)大学学习,在植物学教授薛卜(OttoSchoepp)指

个人经历

1895年10月29日 出生于湖北省光化县。

1914—1920年 在北平清华学堂学习。

1920—1922年 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植物系学习。

1922—1925年 在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

1925—1931年 任国立东南大学(后改名为中央大学、南京大学)教授,兼生物系主任。

1931—1932年 在英国利兹(Leeds)大学植物学系和瑞士巴塞尔(Basal)大学从事研究工作。

1932—1945年 任北京大学生物系教授兼主任。抗日战争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45年 赴美国加州(California)大学学术访问。

1946—1948年 任北京大学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曾兼任理学院院长。

1949—1975年 任北京大学植物系(1952年院系调整后改为生物系)教授、系主任。

1975年4月24日 在北京大学燕东园逝世。

培养人才

早在30年代初,张景钺就与钱崇澍、胡先骕、陈焕镛、李继侗等老一辈的植物学家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植物学会。该学会从1933年8月在四川重庆成立后,张景钺长期被选为***、副理事长、理事长和北京植物学会理事长、《植物学报》主编等职务。他一贯认真负责,积极完成所担负的任务,在参与组织和领导学术交流、协调科研工作以及普及植物学知识方面做了许多坚实的工作,对中国植物学会的创建和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他担任北京大学生物系主任的30多年时间里,总是兢兢业业,不顾辛劳,倾注主要精力于生物系的建设。他深切了解师资是办好教育事业的关键,因而经常重视并注意引荐、聘用和选拔优秀的生物学人才到系里工作。在他的诚心招揽和聘请下,国内不少著名的生物学家曾先后在北京大学生物系执教。他为人谦逊,善于团结同行科学家,跟大家友好合作共事,同心协力办学,使生物系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科研工作也得到不断发展,多年来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特别是

科学贡献

张景钺早年从事蕨的解剖学研究。蕨广泛分布在我国南北各省和世界各地,它的嫩叶可食,称为“蕨菜”,具有一定的经济意义。1926年他在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研究报告《ContributionfromtheBiologicalLaboratoryofScienceSocietyofChina》2卷4期上发表的《蕨茎组织之研究》一文,是我国植物形态学研究方面最早的一篇学术论文。

1927年,他的博士论文《蕨根茎组织的起源和生长发育》(OriginanddevelopmentoftissuesintherhizomeofPterisaquilinaL.)(后来改名为PteridiumaquilinumL.)在美国《植物学杂志》发表。张景钺在论文中证明蕨根茎的中柱类型属于“多环中柱”,结构比较特殊。这篇论文发表后获得了普遍的承认和重视,发生了较大的影响。

1929年,他发表了《河北新异木》(ANewXenoxy

主要论著

1 ChangCY.ApreliminaryreportontheOriginanddevelopmentoftissuesintherhizomeofPterisaquilinaL.ContrBiolLabSciChina,1926,2(4):1—8.

2 ChangCY.OriginanddevelopmentoftissuesintherhizomeofPterisaquilina.BotGaz,1927,83(3):288—306.

3 ChangCY.AnewXenoxylonfromNorthChina.BullChinGeolSoc.1929,8(3):243—255.

4 张景钺.植物徒手切片法.中国植物学杂志,1934,1(1):90—93.

5 ChangCY.Differentiationofprotophloemintheangiospermshootapex.NewPhyt

怀念

作者:陈阅增,陈德明

我们的老师张景钺先生已经离开我们20年了,但他和蔼可亲的音容还一直萦绕在我们的心中。在我们工作稍有成果时我们想到他,因为是他给我们的教导和鼓励使我们得以进步;在我们工作遇到挫折时我们更想到他,因为想到他工作的锲而不舍的毅力,我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就会油然而生。

1932年,张先生到北大担任生物学系主任。从此以后,张先生就把他的毕生精力全部投入到建设高水平的生物学系,培养高水平的人才工作中去了。他以他的高尚品德,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渊博的学识教育了他的学生,现在他的学生已经遍及祖国各地,我国绝大多数有成就的植物解剖学家,不是他的学生就是他学生的学生。说他桃李满天下,说他是我国植物形态学和解剖学的奠基人,决不过分。

笔者之一是1933年考入北大生物学系。当时生物学系小的可怜,只占老北大地学楼的一隅之地,设备陈旧,教师只不过区区8、9人。张先生一切从头开始,从改装实验室、定购图书和仪

晚年

8

十年***期间,张先生已经卧床不起了。但是当他知道笔者之一遭“***”野蛮殴打受伤后,还托人送来他保存多年,并亲笔写上标签的云南白药。不久,张先生自己和崔先生竟然也被拖到生物楼批斗了。我们当时都被扣上了“牛鬼蛇神”的帽子,没有行动自由,但笔者之一曾几次于傍晚月色朦胧之际潜入张先生和崔先生家中向二老慰问。然而也只能慰问,没有别的办法帮助二老了。

今年是北大生物学系成立七十周年,也是张先生的诞辰一百周年。张先生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他为北大生物学系的建立和发展供献了全部力量。他是我们的好老师,他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更新于:4个月前

版权声明:本文为分布于 “九酷名人网” 如补充修改请点击编辑按钮,通过审核后会陆续更新。

本文链接:https://9k.org.cn/mingren-1169.html

上一篇:王毓铨
下一篇:吴新谋
  • 评论列表
全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热门推荐
  • 米友仁

    米友仁是北宋书画家米芾的长子,深得宋高宗的赏识,他承继并发展米芾的山水技法,奠定“米氏云山”的特殊表现方式,就是以表现雨后山水的烟雨蒙蒙、变幻空灵而见称。其父子二人有大、小米之称。早年以书画知名,北宋宣和四年(1122)应选入掌书学,南渡后备受高宗优遇,官至兵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高宗赵构曾命他鉴定法书。但对鉴别书画“往往有一时附会迎合上意者”。工书法,虽不逮其父,然如王、谢家子弟,却自有一种风格。 目录基本资料父亲米芾人物评价历史故事诗词作品基本资料中文名:米友仁别名:尹仁国籍:中国出生日期:1074年逝世日期:1153年父亲米芾提到米友仁,一定要先提一下他的父亲米芾才行。米友仁的山水画脱尽古人窠臼,发展了米芾技法,自成一家法。所作用水墨横点,连点成片,虽草草而成却不失天真,每画自题其画曰“墨戏”。其运用“落茄皴”(即“米点皴”)加渲染之表现方法抒写山川自然之情,世称“米家山水”,对后来“文人画”影响较大。其做官后甚自秘重,所画虽亲朋好友亦无缘得之,众嘲曰:“解作无根树,能描濛鸿云;如今供御也,不肯与闲人。”米友仁的画是心灵对自然的直接反映,生气远出,仪态万千。他不是局限于自然物象的一时一地,或者一草一木,而是将大自然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都收于纸面之上,云烟晦明,才足以表征我们心胸中蓬勃无尽的灵感与气韵。米友仁曾经谈到自己的创作方式:“画之老境,于世海中一毛发事泊然无着染,每静室僧趺,忘怀万虑,与碧虚寥廓同其流!”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鹿门居士,又称海岳外史、襄阳漫士等。山西太原人,后迁居湖北襄阳。他因人物评价米友仁(1086-1165),字元晖,是米芾的长子。父子二人有大、小米之称。他也是一位早慧的天才,在19岁的时候,他父亲将他所作《楚山清晓图》献给宋徽宗,得到了宋徽宗的赏赐。在南宋时,他官至工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甚得宋高宗的宠爱,往往让他鉴定书画。现在,在很多古书画上面可以看见他的跋尾。谈米友仁的书法,也不能不提米芾的书法。米芾的书法先是学习唐人,当他发觉越学越失去魅力的时候,他就开始上溯唐人的书法。直到发现唐人的书法不如晋人那样天真自然之后,他就开始直接以晋人书法为楷模了。但是在大体上,他是以二王为宗的──尤其逼肖于王献之──现在我们可看到的很多王献之的作品,很可能是出自于米芾之手。他的书法成就极高,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为“宋四家”。不过,在此四家之中,人们却更喜爱他的书法,因为他更像一位纯粹的书法家。他的笔墨技巧是无人能敌的,至今仍然如此。这样,在书法方面,米友仁几乎是亦步亦趋地学历史故事米友仁(字元晖),家学渊源,也和他父亲一样,既写得一手好字,又长于作画,尤其喜爱古人的作品。有一次,他在别人的船上看见王羲之真笔字帖,欢喜得什么似的,立即要拿一幅好画交换。主人不同意,他急得大叫,攀着船舷就往水里跳,幸亏别人很快把他抱住,才不致落水。他有一样很大的本领,便是能模仿古人的画品。他在涟水的时候,曾经向人借回一幅“松牛图”描摹。后来他把真本留下,将摹本还给别人,这人当时没有觉察出来,直至过了好些日才来讨还原本。米友仁问他怎么看得出来,那人回答说:“真本中的眼睛里面有牧童的影子,而你还我的这一幅却没有。”可是米友仁模仿古人的画品,很少被人发觉。他经常千方百计向人借古画描摹,而摹完以后,总是拿样本和真本一齐送给主人,请主人自己选择。由于他模仿古画的技艺很精,主人往往把模本当成真本收回去,米友仁便因此获得了许多名贵的真本古画。米友仁是一个有才能的艺术家,值得人们敬仰,可是他用那种模仿假本诗词作品临江仙昨夜扁舟沙外舣,淮山微雨初晴。断云飞过月还明。一天风露重,人在玉壶清。水际不知何许是,遥林□辨微青。醉迷归梦强□凌。谁言东去雁,解寄此时情。小重山醉倚朱阑一解衣。碧云迷望眼,断虹低。近来休说带宽围。人千里,还是燕双飞。深院日初迟。绮窗帘幕静,恨生眉。不堪虚度是花时。鸿来速,争解寄相思。渔家傲从古荆溪名胜地。溪光万顷琉璃翠。极望荷花三十里。香喷鼻。我舟日在花间舣。向晚余霞收散绮。遥山抹黛天如水。满引一尊明月里。微风起。萧然真在华胥氏。临江仙一曲阳关肠断处,临风惨对离尊。红妆揭调十分斟。古来多聚散,正似岭头云。昨夜晴霄千里月,向人无限多情。娟娟今夜满虚庭。一帆随浪去,却照画船轻。渔家傲(和晏元献韵)郊外春和宜散步。百花枝上初凝露。福地神仙多外府。藏奇趣。幽寻历遍溪边路。薄宦浮家无定处。萍飘梗泛前人语。与子未须乡国去。来同住。且看群岫烟中雨。临江仙宝晋轩窗临望处,山围水绕林萦。不堪回首到江城

  • 08:49 李莲英
  • 08:01 阿曼达·舒尔
  • 08:02 井龙王
  • 08:06 曹端妃
  • 08:06 普娜·贾甘纳坦
  • 08:10 多目怪
  • 08:11 休·杰克曼
  • 08:15 朱初一
  • 08:18 郭宁妃
  • 08:27 九灵元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