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梁应辰,男,1928年出生,河北保定人。1994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水道和港口工程专家,高级工程师(教授级)。***党员,原交通部三峡工程航运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退休干部梁应辰同志(正局级),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12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中文名:梁应辰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河北保定
出生日期:1928年
逝世日期:2016年12月18日
梁应辰,1952年2月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水利组本科毕业。1958年苏联留学回国后,历任原交通部水运规划设计院业务室副主任、主任、副院长、院长。1991年11月起历任交通部三峡工程航运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顾问,交通部技术顾问、部专家委员会成员。1994年初被聘为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技术设计审查升船机专家组组长、永久船闸专家组副组长。是国务院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的成员;武汉大学和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作为航运专家,在葛洲坝工程通航建筑物设计和三峡工程各个阶段有关航道工作中的技术攻关、科学论证、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都做出了贡献。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河海大学双聘院士,博士生导师.
1928年8月,梁应辰出生在河北保定农村。少年求学时正值中国陷入了八年最艰苦的抗日战争,而河北又是遭日寇袭击最严重的区域。梁应辰在辍学三年后,通过坚持每天从农村到七八里开外的市里走读的方式,读完了小学。
初三那年,由于不服日寇的劳役而被停止学籍。那个年代,对于家境困难的梁应辰来说,为了吃饭,求学依旧是走出农村实现温饱的最佳方式。所以几经周折,在1945年抗战胜利后,梁应辰又凭借自身努力读完高中,并于1948年9月考入清华大学土木系水利组,成为中国建国后培养出来的最早一批水利专家。
学习水利是早年就印在梁应辰头脑中的“远大志向”。农村长大的梁从小就受困于饥饿,在他看来,要吃饱饭就要种田,要种田就要水和肥料,正所谓“粪大水勤,庄稼不愁不丰收”。所以他很小就感受到了水利对于农作物的重要作用。正是这种幼稚单纯的想法,指引他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报考了水利专业。
1948年,梁应辰参加了包括清华、天津大学(原北
建坝的自然条件非常有利,建了以后,一方面防洪,一方面就是发电通航的问题。这儿建了坝以后,怎么截断巫山云雨呢?就是百年一遇的洪水可以挡住了。怎么挡呢?就是你下来的水流量,超过了荆江沙市的允许的那个限度,就危险了。因此超过这个限度就把你挡在水库里,所以叫做56700,每秒56700立方米,挡住以后,还下放56700,多的就挡住了,吃掉你,等到上头小于56700,还放56700,放下去这样就可以保证下游的安全,起到了防洪的作用。百年一遇没有问题,千年一遇的也可以。千年一遇就是可以挡到三峡水库175米高程,可以有防洪库容两百二十多亿,这是最大的防洪库容量,如果你再超过了千年一遇的,那还得要配合下游开口,叫你哪儿开就哪儿开。所以三峡的问题有人讲,是不是什么都能挡住,那也不是。但是千年一遇的就挡住了。这个挡住的情况,那就是跟现在的情况完全不一样,所以防洪是这么一个状况。百年一遇没有问题,千年一遇也能挡,
梁应辰院士在工程技术方面组织领导过通航建筑物和通航枢纽的规划设计工作。在葛洲坝工程中,分管通航建筑物设计10余年,对船闸总体设计,泥沙淤积和通航水流条件的解决,船闸水工结构、输水系统等都有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对全面领导或指导通航建筑物设计有协调组织能力和技术水平。对解决通航枢纽规划、科研、设计工作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参加过大中型海港、河港设计,担任过项目负责人。主持和参加过多项大中型水运工程可行性研究和设计项目审查。曾获国家科学技术审委员会颁发的特等奖、国务院发给政府特殊津贴及越南总理府颁发的二级红旗劳动奖章。作为三峡工程航运专家,参加了三峡工程各个阶段有关航运工作,对三峡工程坝址选择,技术攻关,科学论证,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做出了贡献。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研究葛洲坝项目时,梁应辰至今回忆起来,依旧对周总理当年接见他们时所说的“对待伟大的三峡系列工程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可不能
***党员,原交通部三峡工程航运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退休干部梁应辰同志(正局级),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12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更新于:17小时前版权声明:本文为分布于 “九酷名人网” 如补充修改请点击编辑按钮,通过审核后会陆续更新。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电子邮件
1090500357@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