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戴传曾,男,1921年12月21日出生,1990年11月18日逝世。浙江宁波人。实验核物理、反应堆物理、反应堆工程专家。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7年赴英国留学,从事核乳胶、核反应研究,1951年获英国利物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曾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院长、名誉院长。50年代,指导并参加研制成中子衍射谱仪等多种仪器并用其开展了有关研究。60年代以来,在大型电磁分离器等多种仪器研制和核潜艇动力堆等多项重点项目研究中,做了大量组织领导和业务指导工作;领导研制成微型反应堆,并开发了单晶硅中子嬗变掺杂技术;为建立中国核电安全研究体系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文名:戴传曾
国籍:中国
出生地:浙江宁波
出生日期:1921年12月21
逝世日期:1990年11月18日
职业:核物理学家
毕业院校:西南联合大学
主要成就:建立中国核电安全研究体系作出了突出贡献
戴传曾出生在浙江宁波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祖父是清朝末年的举人。父亲是一名中学教师,教数理化。家里除了父母,还有八个兄弟姐妹,他是最小的儿子。
1.中学和大学时期(1932~1942)
中学时代,他积极参加“五卅”、“九一八”等纪念活动,立下了“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为了救国”的志向。他所在的学校叫“效实中学”,是当时浙江省最好的学校,老师水平高,对同学要求严。中学毕业时,上海已经沦陷。1938年他以优异成绩考上了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
他是西南联大的第一届学生。由于学校刚迁到昆明,条件很差,但名师云集。他们中有吴有训、赵忠尧、霍秉权、饶毓泰、叶企孙等老一辈物理学家。一年级在数学系,二年级转到物理系学习。当时物理系人不多,一个年级只有十几名学生,但班上有天资突出的同学(如杨振宁)带动,整个学习水平提高了。
四年大学生活很艰苦,但又很难忘。学生们40多人住在一间茅草房里,晚上没有电灯,只能点油灯。饭厅、图书馆
戴传曾主要从事实验核物理、反应堆物理、反应堆工程和核电安全方面的分析研究。
是国际上首批从(d,n)反应中测得自旋宇称的学者之一。50年代指导并参加研制成中子衍射谱仪等多种仪器并用其开展了有关研究。
60年代以来,在大型电磁分离器等多种仪器研制和核潜艇动力堆等多项重点项目研究中作了大量组织领导和业务指导工作;领导研制成微型反应堆并开发了单晶硅中子嬗变参杂技术;在建立中国核电安全研究体系作出重要贡献,为新中国核电领域中奇迹般地创造了五个第一:第一台“东风一号”中子晶体谱仪、第一台中子衍射谱仪、第一座快中子零功率堆、第一批中子嬗变掺磷的单晶硅、第一座微型中子源反应堆,戴传曾的一生全部奉献给新中国核能、反应堆、核电事业的研究与制造,是建立核能事业的功臣。
1951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二机部原子能研究所第九室主任,从事核探测器的研究,研制成卤素计数管和三氟化硼中子计数管,推广生产,其中卤素计数管填补国内核探测技术领域的空白,
1956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三等奖;又研制碘化钢闪烁计数器和塑料闪烁体,其中中子晶体谱仪和中子衍射谱仪,达到较高水平。
于电磁分离器核心部件离子源研究尤精,设计制造离子源,为稳定同位素分离分析作出贡献。后历任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名誉院长,国家核安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核环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核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计量学会名誉理事,核动力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核科学与工程》及《核动力工程》副主编,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兼原子能评议组组长等职。系国际上首批从(d,n)反应中测得自旋宇称的学者之一。
毕生致力核科学研究,造
戴传曾逝世后,王淦昌教授写了一副挽联,道出了他对戴传曾的敬仰与哀悼:
风雨同舟共建核能三十载,感君子德高才广为我楷模;
重任在膺突罹恶疾仅匝月,慨扁仓竭智尽术难挽鹤翔。
更新于:1个月前版权声明:本文为分布于 “九酷名人网” 如补充修改请点击编辑按钮,通过审核后会陆续更新。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电子邮件
1090500357@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