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冯新德,高分子化学家和高分子化学教育家,中国高分子化学的开拓者之一。于1949年在国内率先开设高分子化学——聚合反应课。他长期从事高分子化学基础理论研究,涉及烯类自由基聚合与接枝共聚、非共轭烯的环化聚合、烯类光敏引发聚合、开环聚合、嵌段共聚合等;70年代开始研究功能高分子,特别是高分子生物材料和生物老化中化学机理等,对发展我国高分子教育和科学研究做出了贡献。
中文名:冯新德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省吴江县同里镇
出生日期:1915年10月12日
逝世日期:2005年10月24日
职业:高分子化学家和高分子化学教育家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主要成就:创建我国第一个高分子化学教研室
1915年10月12日 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
1933—1934年 在东吴大学学习。
1934—1937年 在清华大学化学系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
1938—1939年 任昆明云南大学化学系教员。
1940—1941年 任重庆中央工业专科学校教员。
1942—1945年 浙江大学化工系研究生,半年后改教有机化学。
1945年— 考取公费赴美留学生。
1946—1948年 美国印地安纳州诺脱丹大学研究院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8—1952年 任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兼辅仁大学化学系教授。
1952年— 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兼高分子化学教研室主任至1986年。
1956年— 兼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77年又兼任中国科学院感光研究所研究员。
1957—1986年 任《高分子通讯》(后改名为《高分子学报》)副主编。
1978年— 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届至第二十二届理事会理事,高分子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
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对外学术交流,他建议出版《高分子通讯英文版》,在有关方面的支持下,1983年开始出版。1986年他担任《中国高分子科学》英文版主编,该刊除刊登国内作者的论文外,他还邀请外国专家撰稿。刊登了不少外国学者在华举办的国际会议上宣读的论文。该刊在日本被誉为中国高分子研究前沿,美国的高分子目录(PolymerContent)期刊也转载该刊的论文题目。
为了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冯新德和日本前化学会会长、大阪市立大学名誉教授井本稔先生共同发起中日自由基聚合讨论会。自1980年首次在日本举行后,每隔两年分别在两国依次举行了五届讨论会,在1991年举办了第六届讨论会。此外,他还积极参与和组织各种国际会议,如1981年和1984年的二届中日高分子科学和材料讨论会,中德高分子双边讨论会(1986年),和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高分子委员会合作举办了“IUPAC国际烯烃与乙烯类聚合及功能
新德根据高分子科学既是基础科学又是应用科学的特点,要求把高分子合成与结构性能的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从石化工业的发展,他主张理科人才进入石油化工部门的研究单位,这样有利于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而后有所创新。在科研中倡导务实又要创新。例如70年代在校办化工厂期间,他认为除了组织有关产品如齿科自凝树脂、厌氧胶的生产优化配方外,还应开发能快速引发的体系,研究其引发机理,厌氧胶的稳定剂的作用等,使科研紧密联系生产实际。他主张科研工作只有不断创新才有生命力。他长期以来主要研究高分子化学基础理论,在下列各方面的研究中取得创新成果。在烯类自由基聚合方面,内容涉及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和反应机理,在过氧化物与胺引发体系中,证实来自过氧化物和胺组分反应产生的两种自由基都能引发单体聚合,首次提出有机过氧化氢物与胺体系的引发机理,并由实验得到证实,烯类接枝聚合和反应机理;其难点是弄清接枝地点与接枝机理,应用模型化合物的反
更新于:1个月前版权声明:本文为分布于 “九酷名人网” 如补充修改请点击编辑按钮,通过审核后会陆续更新。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电子邮件
1090500357@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