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九酷名人网
  首页  正文
赵超构

时间:2024-03-14 08:30

 赵超构
  •  姓名:赵超构
  •  职业:新闻记者,专栏作家,报人
  •  国籍:中国
基础介绍

赵超构(1910.5.4 - 1992.2.13),原籍浙江文成,生于浙江瑞安(今文成县)。早年就读于上海中国公学。中国著名新闻记者,专栏作家。笔名林放。新中国成立后,主持《新民晚报》工作。曾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等职。著有《延安一月》、《未晚谈》、《林放杂文选》等。

目录

基本资料人物介绍个人生平林放式杂文《延安一月》作品特点办报方针编辑方针与***故乡情结设新闻奖文化广场

基本资料

中文名:赵超构

别名:林放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浙江瑞安(今文成县)

出生日期:1910年5月4日

逝世日期:1992年2月13日

职业:新闻记者,专栏作家,报人

毕业院校: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政经系

代表作品:《延安一月》《新民晚报》

人物介绍

赵超构(1910~1992)中国新闻记者,专栏作家。笔名林放。1910年5月4日生于浙江瑞安(今文成县),1992年2月13日卒于上海。1934年任南京《朝报》编辑。1938年任重庆《新民报》主笔。1944年参加中外记者团访问延安,发表系列通讯《延安一月》。1946年任上海《新民晚报》总主笔,并为《人世间》杂志撰写专栏杂文。1949年3月进入解放区。上海解放后,继续主持《新民晚报》工作。曾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等职。著有《延安一月》、《未晚谈》、《林放杂文选》等。

个人生平

赵超构(1910~1992年),笔名林放。清宣统二年(1910)出生於温州府瑞安县大峃镇龙川村(今属文成县大峃镇),民国初年随父迁居瑞安县云周乡屿头村(今浙江瑞安市云周乡屿头村)。赵匡胤四十一代孙。

早年就读于温州艺文中学,瓯海公学和省立十中,都因参加爱国运动被迫退学。民国18年(1929)去日本,民国23年(1934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政经系,任南京《朝报》编辑。民国27年(1938年)任重庆《新民报》主笔,撰写《今日论语》。民国33年(1944年)参加中外记者团访问延安,发表系列通讯《延安一月》,向大后方人民介绍延安真实情况。

1946年,参与筹建《新民报》上海版晚刊,任总主笔,并为《人世间》杂志撰写专栏杂文,篇幅短小,但笔酣墨饱。远至世界各地政坛风波,战场烽烟,近在街头巷尾社会见闻、市井琐事,无不聚其笔端。常从群众舆论中撷取材料,发为评论,切中时弊。发生在境内的“臧大咬子血案”、公

林放式杂文

1943年6月18日,成都《新民报·晚刊》顺利创刊,赵超构的《未晚谈》开笔。《未晚谈》是赵超构的杂文专栏,他的新闻经常与随笔结合,逐渐形成了“林放式杂文”风格。  经历过多年的政治风雨,他的专栏内容以世象、社会批评为主体,视点笔触所及,宏观宇宙之大,微观苍蝇之末,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话题发表一家之言,文笔精深老辣,所涉题材也非常广泛。“林放式杂文”的主要特色:

富时代感,具时效性

杂谈“世象”,知人论世

笔带感情,以情动人

《延安一月》

《延安一月》是赵超构采写的一组十多万字的新闻通讯,于1944年7月30日和8月30日起分别在重庆和成都《新民报》连载,曾引起轰动。同年10月18日,两地《新民报》刊完后,由该报结集成《延安一月》于1945年1月出版,5个月内重印3次,销量数万册。重庆《新华日报》社购2000册派人送往延安,***看后说:“在重庆这个地方发表这样的文章,作者的胆识是可贵的。”周恩来称之为“中国记者写的《西行漫记》”。日本也随即翻译出版。这本书,对当时***统治区的读者无疑是冲破新闻封锁,了解延安、了解中共的一本罕见而难得的书籍。因此,不久《延安一月》即被***新闻宣传当局列为禁书。

《延安一月》的写作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1944年,日本侵略军败局已定。国际反法西斯战线开始全线反攻,美英同盟军准备在我国沿海登陆进攻日军,而***军却都在远离沿海的中西部山区,能够接应盟军的只有长期对日作战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广大民兵。

作品特点

《延安一月》是赵超构轰动一时的代表作。据老报人回忆,迫于美国压力,蒋介石勉强批准中外记者团访问延安,但要求只参观不报道。***同意赵超构去是因为他耳朵有点聋,说的又是一口别人难懂的温州话,认为他难以采访。但谁也没有料到,返回重庆后,赵超构竟在《新民报》先后81天连载长篇通讯《延安一月》,计有10余万字,写***,写***,写一个真实的延安,让新闻封锁下的国统区人民大开眼界。《延安一月》出版后,半年不到三次重印。经济学家吴敬琏父母是《新民报》创始人,他15岁读到《延安一月》时非常激动,他说:“非常光明的一个社会在中国出现了,虽然这个地方很小……我当然非常向往这个地方。”这篇报道改变了他的人生。

同时,赵超构对国统区的黑暗进行了无情的批判。1941年,重庆***派专机前往香港接送爱国志士,不料,专机载回的却是行政院副院长孔祥熙的夫人和几只哈巴狗。国难当头,洋狗升天,赵超构写下时评《洋狗乘机辩》,

办报方针

赵超构的“十六字办报方针”:宣传政策、传播知识、移风易俗、丰富生活。

编辑方针

8

"飞入寻常百姓家"

1982年1月1日,在“复刊第一号”的头版上,赵超构用“本报编辑部"的名义发表了《复刊的话》。  文章借用唐代刘禹锡诗句的意境,把《新民晚报》的报格衍化为文学形象:“穿梭飞行于寻常百姓之家的燕子”;“它栖息于寻常百姓之家,报告春天来临的消息,衔泥筑巢,呢喃细语,为民分忧,与民同乐,跟千家万户同结善缘。”揭示了《新民晚报》的宗旨--做穿梭飞行于寻常百姓之家的燕子”,形成“千言只做卑之论,力戒浮夸,少说大话,实事求是,不唱高调,发表一些常识的、切实的、平凡的报道和论说”这样的报风,“为民分忧,与民同乐,跟千家万户同结善缘”。

“短、广、软”三字经

短——短些,短些,再短些。就是文字浓缩而又精确,报道典型人、典型事,短文章通俗易懂。  广——广些,广些,再广些。就是扩大报道面,体裁多样,从言论批判到幽默漫画,从增产节约到家务事女儿情,从科学知识到衣食新闻

与***

9

赵超构青年时代因写了《延安一月》,赵超构成了***的朋友,也顺利地将《新民晚报》带入了新中国,并先后受到了***的7次召见。

1957年“大鸣大放”,爱说真话追求真理的赵超构以一天一篇短文的巨大热情投入了鸣放,写了100多篇文章,批评了不少现象。其中有篇《先锋何在》,批评新闻界缺乏敢于直言的先锋。***拿着《新民晚报》说:“内容相当尖锐。”但***又在保他,说:“但文笔比较客气。”***把赵超构叫到***吃饭,谈《新民晚报》在鸣放中的问题。事后,***在他撰写的一篇《人民日报》社论中说:“新民报犯的错误比文汇报小,它一发现自己犯了错误,就认真更正,表示了这张报纸的负责人和记者们对于人民事业的决心,这个报纸在读者面前就开始有了主动……”***称赵超构是“我的右派朋友”。右派帽子虽高悬头顶,最后却得以幸免。但***爆发,赵超构以“漏网大右派”的罪名被关入牛棚5年。

故乡情结

10

1958年,他遵照***主席的嘱咐到温州地区参观访问,写下了数万字的通讯《吾自故乡来》。当时,他到了瑞安、丽水、青田、龙泉等地,先后待了两个月。期间,他悄悄地回了一趟瑞安屿头,拜访了在家养老的继母裘德华。但最后,赵超构还是没能成行。对此,文成老家的故旧颇有微词,以致事隔40多年后,他的女儿赵刘芭女士回文成寻根问祖时,仍然还有人对此耿耿于怀。

其实,赵超构“过家门而不入”是有原委的。虽然他生活在上海,但对文成老家的情况依然了解。就在他访问温州的前一年,他爱人刘化丁刚从文成老家省亲回来。当年仅2岁、被抱在母亲怀里的赵刘芭自然没有记忆,但长大后她从父母那里还是隐约知道了一些事情。

1958年温州之行,赵超构肩负着奉命宣传大跃进“大好形势”的重任。而文成老家偏僻落后,是采访不到大跃进新闻的。再则,解放以后,赵超构在文成老家的亲戚,由于家庭出身问题,大多受到冲击。鉴于当年他特殊的政治使命与身份,他不得不有

设新闻奖

11

赵超构新闻奖是中国晚报界的最高奖,以已故的杰出新闻工作者、中国晚报界泰斗式人物、《新民晚报》原总编辑赵超构先生的名字命名,由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组织评选.

文化广场

12

赵超构文化广场为纪念赵构诞辰一百周年,同时弘扬地方文化,改善人居环境,龙川乡于2009年10月底正式动工建设赵超构文化广场。该广场地处县城西大门和县客运中心斜对面,是通往百丈漈、铜铃山、刘基庙墓三个国家重点景区的入口,地理位置十分显要。

赵超构文化广场项目总投资200多万元,占地面积2350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两个入口小广场、赵超构铜质主题雕塑、巨型公益广告、亲水平台、防洪堤坝、生态草坪、景观灯柱、休憩廊架、文化地雕、健身设施、管理用房等。经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相关部门立项、审批、招标,广场于2009年10月底正式动工建设,并已完成主体工程的95%以上,预计在赵超构百年诞辰前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

该广场在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县房管局等相关部门、社会热心人士以及龙川乡、花园村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2010年3月7日,乡党委***龚士东通过上海《新民晚报》原总编辑丁法章同志热心帮

更新于:6个月前

版权声明:本文为分布于 “九酷名人网” 如补充修改请点击编辑按钮,通过审核后会陆续更新。

本文链接:https://9k.org.cn/mingren-356.html

上一篇:茹志娟
下一篇:沈鸿
  • 评论列表
全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热门推荐
  • 米友仁

    米友仁是北宋书画家米芾的长子,深得宋高宗的赏识,他承继并发展米芾的山水技法,奠定“米氏云山”的特殊表现方式,就是以表现雨后山水的烟雨蒙蒙、变幻空灵而见称。其父子二人有大、小米之称。早年以书画知名,北宋宣和四年(1122)应选入掌书学,南渡后备受高宗优遇,官至兵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高宗赵构曾命他鉴定法书。但对鉴别书画“往往有一时附会迎合上意者”。工书法,虽不逮其父,然如王、谢家子弟,却自有一种风格。 目录基本资料父亲米芾人物评价历史故事诗词作品基本资料中文名:米友仁别名:尹仁国籍:中国出生日期:1074年逝世日期:1153年父亲米芾提到米友仁,一定要先提一下他的父亲米芾才行。米友仁的山水画脱尽古人窠臼,发展了米芾技法,自成一家法。所作用水墨横点,连点成片,虽草草而成却不失天真,每画自题其画曰“墨戏”。其运用“落茄皴”(即“米点皴”)加渲染之表现方法抒写山川自然之情,世称“米家山水”,对后来“文人画”影响较大。其做官后甚自秘重,所画虽亲朋好友亦无缘得之,众嘲曰:“解作无根树,能描濛鸿云;如今供御也,不肯与闲人。”米友仁的画是心灵对自然的直接反映,生气远出,仪态万千。他不是局限于自然物象的一时一地,或者一草一木,而是将大自然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都收于纸面之上,云烟晦明,才足以表征我们心胸中蓬勃无尽的灵感与气韵。米友仁曾经谈到自己的创作方式:“画之老境,于世海中一毛发事泊然无着染,每静室僧趺,忘怀万虑,与碧虚寥廓同其流!”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鹿门居士,又称海岳外史、襄阳漫士等。山西太原人,后迁居湖北襄阳。他因人物评价米友仁(1086-1165),字元晖,是米芾的长子。父子二人有大、小米之称。他也是一位早慧的天才,在19岁的时候,他父亲将他所作《楚山清晓图》献给宋徽宗,得到了宋徽宗的赏赐。在南宋时,他官至工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甚得宋高宗的宠爱,往往让他鉴定书画。现在,在很多古书画上面可以看见他的跋尾。谈米友仁的书法,也不能不提米芾的书法。米芾的书法先是学习唐人,当他发觉越学越失去魅力的时候,他就开始上溯唐人的书法。直到发现唐人的书法不如晋人那样天真自然之后,他就开始直接以晋人书法为楷模了。但是在大体上,他是以二王为宗的──尤其逼肖于王献之──现在我们可看到的很多王献之的作品,很可能是出自于米芾之手。他的书法成就极高,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为“宋四家”。不过,在此四家之中,人们却更喜爱他的书法,因为他更像一位纯粹的书法家。他的笔墨技巧是无人能敌的,至今仍然如此。这样,在书法方面,米友仁几乎是亦步亦趋地学历史故事米友仁(字元晖),家学渊源,也和他父亲一样,既写得一手好字,又长于作画,尤其喜爱古人的作品。有一次,他在别人的船上看见王羲之真笔字帖,欢喜得什么似的,立即要拿一幅好画交换。主人不同意,他急得大叫,攀着船舷就往水里跳,幸亏别人很快把他抱住,才不致落水。他有一样很大的本领,便是能模仿古人的画品。他在涟水的时候,曾经向人借回一幅“松牛图”描摹。后来他把真本留下,将摹本还给别人,这人当时没有觉察出来,直至过了好些日才来讨还原本。米友仁问他怎么看得出来,那人回答说:“真本中的眼睛里面有牧童的影子,而你还我的这一幅却没有。”可是米友仁模仿古人的画品,很少被人发觉。他经常千方百计向人借古画描摹,而摹完以后,总是拿样本和真本一齐送给主人,请主人自己选择。由于他模仿古画的技艺很精,主人往往把模本当成真本收回去,米友仁便因此获得了许多名贵的真本古画。米友仁是一个有才能的艺术家,值得人们敬仰,可是他用那种模仿假本诗词作品临江仙昨夜扁舟沙外舣,淮山微雨初晴。断云飞过月还明。一天风露重,人在玉壶清。水际不知何许是,遥林□辨微青。醉迷归梦强□凌。谁言东去雁,解寄此时情。小重山醉倚朱阑一解衣。碧云迷望眼,断虹低。近来休说带宽围。人千里,还是燕双飞。深院日初迟。绮窗帘幕静,恨生眉。不堪虚度是花时。鸿来速,争解寄相思。渔家傲从古荆溪名胜地。溪光万顷琉璃翠。极望荷花三十里。香喷鼻。我舟日在花间舣。向晚余霞收散绮。遥山抹黛天如水。满引一尊明月里。微风起。萧然真在华胥氏。临江仙一曲阳关肠断处,临风惨对离尊。红妆揭调十分斟。古来多聚散,正似岭头云。昨夜晴霄千里月,向人无限多情。娟娟今夜满虚庭。一帆随浪去,却照画船轻。渔家傲(和晏元献韵)郊外春和宜散步。百花枝上初凝露。福地神仙多外府。藏奇趣。幽寻历遍溪边路。薄宦浮家无定处。萍飘梗泛前人语。与子未须乡国去。来同住。且看群岫烟中雨。临江仙宝晋轩窗临望处,山围水绕林萦。不堪回首到江城

  • 08:49 李莲英
  • 08:01 阿曼达·舒尔
  • 08:02 井龙王
  • 08:06 曹端妃
  • 08:06 普娜·贾甘纳坦
  • 08:10 多目怪
  • 08:11 休·杰克曼
  • 08:15 朱初一
  • 08:18 郭宁妃
  • 08:27 九灵元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