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九酷名人网
  首页  正文
袁枚

时间:2024-09-16 08:15

 袁枚
  •  姓名:袁枚
基础介绍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祖籍浙江慈溪。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美食家。袁枚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年),外调江苏,先后于溧水、江宁、江浦、沭阳共任县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声望,但仕途不顺,无意吏禄。乾隆十四年(1749年),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嘉庆二年(1798年),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称“随园先生”。袁枚倡导“性灵说”,主张诗文审美创作应该抒写性灵,要写出诗人的个性,表现其个人生活遭际中的真情实感,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嘉三大家”(或江右三大家),又与赵翼、张问陶并称“性灵派三大家”,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文笔与大学士直隶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主要传世的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及《随园诗话补遗》《随园食单》《子不语》《续子不语》等。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目录

基本资料人物生平主要成就历史评价轶事典故亲属成员人际关系主要作品人物争议

基本资料

本名:袁枚

别名: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字:子才

号:简斋、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所处时代:清代

民族族群:汉人

出生地:钱塘(今浙江杭州)

出生日期:1716年3月25日

逝世日期:1798年1月3日

主要作品:《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食单》《子不语》等

主要成就:倡“性灵说”,与赵翼、张问陶并称“性灵派三大家”

享年:82岁

人物生平

康熙五十五年三月二日(1716年3月25日)生,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袁枚7岁,受业于史玉瓒先生,开始了私塾教育。由于天资聪颖,刻苦好学,12岁时被时任浙江督学王兰生(王交河)录取进入县学,与史玉瓒先生同进秀才。15岁时受到时任浙江督学李清植(李安溪)赏识,18岁时得浙江总督程元章赏识,被送入杭州凤凰山敷文书院,学业日有长进,19岁时,时任浙江督学帅念祖(帅兰皋)发现他才学过人,在廪生指标已满的情况下,破例将他补为廪生。

雍正十三年(1735年),20岁的袁枚参加科试,成绩名列前茅,获得了参加乡试的资格。

20岁以前,袁枚一直在杭州读书求学。乾隆元年(1736年),21岁的他决定去省视远在广西做幕僚的叔父袁鸿,于是便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远行。从杭州到广西长途跋涉,沿路可以饱览名胜古迹,领略神奇的自然风光。大自然的灵秀时时触发着生性酷爱作诗的袁枚,此次广西之行,他写下了很

主要成就

诗论

在清代诗坛上,袁枚曾以其“性灵说”诗论独树一帜,对流行于当时诗坛的各种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进行了有力的回击和扫荡,一改清诗风貌,影响深远,贡献斐然。

袁枚所标举的“性灵说”诗论以情为本,主张“诗写性情”,即从诗歌的创作内容出发,要求诗歌创作主体抒发真情实感,以真情去充盈诗作的内容。这是其诗论的核心部分。在他看来,诗人唯有抒发真情,才能体现出诗歌自身的抒情本质,才能表现出自然清新、生动活泼、风趣别致的艺术魅力。他不仅把抒发真情作为采集和鉴赏诗歌的标准,而且以身作则,在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中一以贯之,创作出很多富有真情的诗文作品。袁枚除了要求诗歌创作主体要抒发真实情感之外,还对诗人要具备一定的诗才天分道出了自己的见解。

袁枚认识到因为每个人的诗才禀赋各有所异,就会呈现出“笔性灵”和“笔性笨”的情况,于是就生发出禀赋灵性与创作灵感之间的关系,强调了诗才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他甚至用夸张、过分的语言把

历史评价

姚鼐:君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于为诗尤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士多效其体,故随园诗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余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袁随园君墓志铭》,录自《惜抱轩文集》卷一三)

王昶:①三十年中,扫门纳履,为向来名人所未有。才华既盛,信手拈来,矜新斗捷,不必尽遵轨范。且清灵隽妙,笔舌互用,能解人意中蕴结。然谢世未久,颇有违言。②盖子才游履所至,偶闻名公卿可喜可愕之事,著为志传,以惊爆时人耳目,初不计信今传后也。(《蒲褐山房诗话》,录自《湖海诗传》卷七)

洪亮吉:通天老狐,醉辄露尾。(《北江诗话》)

孙星衍:先生有吏才,通达政体,而议论务出于宏厚,虽不竟其用,亦一代循吏也。退而惜以文自见,然其成就有足观焉。(《故江宁县知县前翰林院庶吉士袁君枚传》,摘自《碑传集》卷一○七)

尚铬:

轶事典故

袁枚是个重视生活情趣的人,他爱金陵灵秀之气,因曾做过上元、江宁县令且十分喜爱金陵山川秀色和人文氛围,遂以“三百金”价格,购得江宁府内隋赫德遗下的“隋园”,更名为“随园”(随园被曹雪芹父亲曹頫购得和改建,成为《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原型)。

袁枚接手小仓山北麓的隋园后,“茨墙剪园,易檐改途。随其高,为置江楼;随其下,为置溪亭;随其夹涧,为之桥;随其湍流,为之舟……就势取景”,他先后恢复和新建了金石藏、环香处、小眠斋、峻山红雪、香雪海、群玉山头、绿晓阁等20余处迷人景致,成为当时众多金陵文人骚客与袁枚一起文宴雅集的聚集地;此称为“随园”在《杂兴诗》描写随园景致:“造屋不嫌小,开池不嫌多;屋小不遮山,池多不妨荷。游鱼长一尺,白日跳清波;知我爱荷花,未敢张网罗。”袁枚怡然自得,放情声色。随园四面无墙,每逢佳日,游人如织,袁枚亦任其往来,不加管制,更在门联上写道:“放鹤去寻山鸟客,任人来看四时花。”

65岁以

亲属成员

袁枚祖父袁錡,字旦釜,屡试不第,只能依人作幕府,仕途上终无作为。旦公善诗,对袁枚从事诗歌创作有直接的启蒙。“先祖旦釜公有诗一册,皆蝇头草书,予幼时曾手录之。"“余祖旦公好道术",腰上生脓肿,凸起如鸡卵,群医罔效,溃裂三年,竟卒。

祖母柴氏抚育照顾袁枚到二十来岁才去世。自袁枚幼年直至成长出游之前皆与之同眠。

袁枚父袁滨,以游幕四方为生计,涉足远至湖北、福建、广东、云南等地,袁滨于先秦申不害、韩非的刑名之学颇有研究,偶尔亦向幼年袁枚进行法律的启蒙教育。乾隆十七年(1752年),卒于南京。

袁枚叔父袁鸿,字健砉,亦长年飘游在外任幕府。在广西客居三十余年。乾隆五年(1740年)病死于桂林。乾隆元年(1736年)袁枚赴桂林曾得到他的照顾,故其灵柩由袁枚于乾隆九年(1744年)归葬于故乡杭州。

袁枚母章氏,为“杭州耆士师禄先生之次女",年20岁归袁家。章氏性情“慈和端静",温文尔雅,知书达礼。"其教枚也,自幼至

人际关系

从袁枚的著作中可考出与袁枚有交游记录的有616人之多,与袁枚交游的交游者身份复杂,包括王室家族、达官显贵、平民布衣、隐者、僧人等,在与袁枚交游的女弟子中,绝大多数都是官吏之妻女。

在袁枚的诗文和诗话中,经常出现以下各个交游者的名字,或说明行踪,或记叙交游经历。

姚成烈,与袁枚同年生、同肄业于万松书院、同举戊午年乡试。与袁枚交五十余年。

李棠,与袁枚为戊午乡试同年。任上元知县期间,袁、李二人亲如一家,交往甚密。

钱琦,是袁枚在县学生时代的同学。女儿钱林,是袁枚的女弟子,嫁杭州汪瑚,汪瑚之妹嫁袁枚嗣子袁通,袁通之子袁祖恩又与汪瑚钱林的第三女结婚。

尹继善,满洲镶黄旗人。长期任两江总督,既是袁枚的恩师,亦是在袁枚从政期间多次提拔袁枚的上级官员。两人的交游非常密切,而尹继善对袁枚亦是相当欣赏的。奇丰额,满洲正白旗人。任江苏巡抚。是继尹继善之后成为袁枚的第二位满族后援者。《小仓山房诗集》卷三十五《丽川中丞五十寿

主要作品

8

文集:《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随园食单》、散文、尺牍等30余种;

笔记小说:《子不语》(又名《新齐谐》)24卷及《续子不语》10卷;

散文:《祭妹文》《峡江寺飞泉亭记》《黄生借书说》《所好轩记》等;

骈文:《与蒋苕生书》《重修于忠肃庙碑》等;

手札:《致尤荫手札》;书法灵动清雅,不事雕琢,自然闲适,正合于袁枚“性灵”之主张。虽法度稍欠,然才情横溢,亦为佳构。

人物争议

9

罢官回乡

据方浚师《随园先生年谱》,袁枚于乾隆十年至十三年任江宁知县,期间于乾隆十二年“题升高邮州知州,格于部议,不果”,遂于次年冬乞病辞官。

对于袁枚壮年辞官之举,后世研究者认为是其由仕宦生涯回归文人生活的重要转折点。至于辞官之原因,袁枚曾在答覆陶士僙的两通书信中加以解释。民国杨鸿烈在《袁枚评传》第二章“年谱”中即据此二札将袁枚辞官归结为“不愿为上司大吏做高等听差”及“以文学为终身事业”;英国汉学家亚瑟·魏礼据《随园老人遗嘱》中“蒙总督尹文端公保荐高邮州知州,部驳不准,我心不乐”的记载,认为辞官之举还与乾隆十二年两江总督尹继善保荐袁枚为高邮知州但未果一事有关。傅毓衡在《袁枚年谱》“中详列“养亲”“保身”“受馋”“乘胜收场,贵在知机”“为膏肓泉石”“受往哲高蹈的影响”等7条原因;王英志作《袁枚辞官考述》以“升擢高邮牧不果”为辞官之导火线,又据上引二札及袁枚的其他诗文将原因归纳为“不能为大官作奴”

更新于:24天前

版权声明:本文为分布于 “九酷名人网” 如补充修改请点击编辑按钮,通过审核后会陆续更新。

本文链接:https://9k.org.cn/mingren-3313.html

上一篇:凌退思
  • 评论列表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热门推荐
  • 米友仁

    米友仁是北宋书画家米芾的长子,深得宋高宗的赏识,他承继并发展米芾的山水技法,奠定“米氏云山”的特殊表现方式,就是以表现雨后山水的烟雨蒙蒙、变幻空灵而见称。其父子二人有大、小米之称。早年以书画知名,北宋宣和四年(1122)应选入掌书学,南渡后备受高宗优遇,官至兵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高宗赵构曾命他鉴定法书。但对鉴别书画“往往有一时附会迎合上意者”。工书法,虽不逮其父,然如王、谢家子弟,却自有一种风格。 目录基本资料父亲米芾人物评价历史故事诗词作品基本资料中文名:米友仁别名:尹仁国籍:中国出生日期:1074年逝世日期:1153年父亲米芾提到米友仁,一定要先提一下他的父亲米芾才行。米友仁的山水画脱尽古人窠臼,发展了米芾技法,自成一家法。所作用水墨横点,连点成片,虽草草而成却不失天真,每画自题其画曰“墨戏”。其运用“落茄皴”(即“米点皴”)加渲染之表现方法抒写山川自然之情,世称“米家山水”,对后来“文人画”影响较大。其做官后甚自秘重,所画虽亲朋好友亦无缘得之,众嘲曰:“解作无根树,能描濛鸿云;如今供御也,不肯与闲人。”米友仁的画是心灵对自然的直接反映,生气远出,仪态万千。他不是局限于自然物象的一时一地,或者一草一木,而是将大自然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都收于纸面之上,云烟晦明,才足以表征我们心胸中蓬勃无尽的灵感与气韵。米友仁曾经谈到自己的创作方式:“画之老境,于世海中一毛发事泊然无着染,每静室僧趺,忘怀万虑,与碧虚寥廓同其流!”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鹿门居士,又称海岳外史、襄阳漫士等。山西太原人,后迁居湖北襄阳。他因人物评价米友仁(1086-1165),字元晖,是米芾的长子。父子二人有大、小米之称。他也是一位早慧的天才,在19岁的时候,他父亲将他所作《楚山清晓图》献给宋徽宗,得到了宋徽宗的赏赐。在南宋时,他官至工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甚得宋高宗的宠爱,往往让他鉴定书画。现在,在很多古书画上面可以看见他的跋尾。谈米友仁的书法,也不能不提米芾的书法。米芾的书法先是学习唐人,当他发觉越学越失去魅力的时候,他就开始上溯唐人的书法。直到发现唐人的书法不如晋人那样天真自然之后,他就开始直接以晋人书法为楷模了。但是在大体上,他是以二王为宗的──尤其逼肖于王献之──现在我们可看到的很多王献之的作品,很可能是出自于米芾之手。他的书法成就极高,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为“宋四家”。不过,在此四家之中,人们却更喜爱他的书法,因为他更像一位纯粹的书法家。他的笔墨技巧是无人能敌的,至今仍然如此。这样,在书法方面,米友仁几乎是亦步亦趋地学历史故事米友仁(字元晖),家学渊源,也和他父亲一样,既写得一手好字,又长于作画,尤其喜爱古人的作品。有一次,他在别人的船上看见王羲之真笔字帖,欢喜得什么似的,立即要拿一幅好画交换。主人不同意,他急得大叫,攀着船舷就往水里跳,幸亏别人很快把他抱住,才不致落水。他有一样很大的本领,便是能模仿古人的画品。他在涟水的时候,曾经向人借回一幅“松牛图”描摹。后来他把真本留下,将摹本还给别人,这人当时没有觉察出来,直至过了好些日才来讨还原本。米友仁问他怎么看得出来,那人回答说:“真本中的眼睛里面有牧童的影子,而你还我的这一幅却没有。”可是米友仁模仿古人的画品,很少被人发觉。他经常千方百计向人借古画描摹,而摹完以后,总是拿样本和真本一齐送给主人,请主人自己选择。由于他模仿古画的技艺很精,主人往往把模本当成真本收回去,米友仁便因此获得了许多名贵的真本古画。米友仁是一个有才能的艺术家,值得人们敬仰,可是他用那种模仿假本诗词作品临江仙昨夜扁舟沙外舣,淮山微雨初晴。断云飞过月还明。一天风露重,人在玉壶清。水际不知何许是,遥林□辨微青。醉迷归梦强□凌。谁言东去雁,解寄此时情。小重山醉倚朱阑一解衣。碧云迷望眼,断虹低。近来休说带宽围。人千里,还是燕双飞。深院日初迟。绮窗帘幕静,恨生眉。不堪虚度是花时。鸿来速,争解寄相思。渔家傲从古荆溪名胜地。溪光万顷琉璃翠。极望荷花三十里。香喷鼻。我舟日在花间舣。向晚余霞收散绮。遥山抹黛天如水。满引一尊明月里。微风起。萧然真在华胥氏。临江仙一曲阳关肠断处,临风惨对离尊。红妆揭调十分斟。古来多聚散,正似岭头云。昨夜晴霄千里月,向人无限多情。娟娟今夜满虚庭。一帆随浪去,却照画船轻。渔家傲(和晏元献韵)郊外春和宜散步。百花枝上初凝露。福地神仙多外府。藏奇趣。幽寻历遍溪边路。薄宦浮家无定处。萍飘梗泛前人语。与子未须乡国去。来同住。且看群岫烟中雨。临江仙宝晋轩窗临望处,山围水绕林萦。不堪回首到江城

  • 08:02 公孙瓒
  • 09:04 额敏和卓
  • 08:28 魏鸣泉
  • 08:01 克里斯托弗·沃肯
  • 08:04 马克·哈米尔
  • 08:29 曾庆申
  • 08:48 李煜
  • 08:01 刘玉玲
  • 08:05 孙子
  • 08:08 森德希·拉玛莫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