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九酷名人网
  首页  正文
王葆仁

时间:2024-08-28 08:02

 王葆仁
  •  姓名:王葆仁
  •  职业:有机化学所研究员兼副所长
  •  国籍:中国
基础介绍

王葆仁(1907.1.20—1986.9.12),男,化学家,江苏扬州人。1907年1月20日生于江苏省江都县(今扬州市江都区),1926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化学系。创建同济大学理学院和化学系,为中国的物理化学工程作出伟大的贡献。

目录

基本资料个人简介生平介绍积极探索勇争前列鞠躬尽瘁学术贡献及著作

基本资料

中文名:王葆仁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江苏江都

出生日期:1907.1.20

逝世日期:1986.9.12

职业:有机化学所研究员兼副所长

毕业院校:国立东南大学,伦敦大学帝国学院

代表作品:《有机合成化学》上下册

个人简介

1935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博士学位。1936年回国创建同济大学理学院和化学系。1951~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所研究员兼副所长。1956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1958年在中国科技大学创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系。王葆仁是中国最早从事高分子科学研究的化学家之一。50年代开始研究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已内酰胺。对有机硅高分子、特别是硅碳-硅-氧链高分子的合成做了深入研究。对耐高温杂环高分子的合成及性能进行了较广泛研究,并在应用方面作了许多开拓工作。70年代提出加强高分子大品种如聚丙烯等的研究。在烃类化学方面也做过许多研究。著有《有机合成反应》上下册。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6年9月12日卒于北京。

生平介绍

王葆仁,字爱予。1907年1月20日出生于江苏扬州。父亲王锡山以教书为生,对他薰陶很深。王葆仁自幼体弱多病,但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当他就读扬州中学时,父亲因病去世,家庭经济十分难。1922年,他考入国立东南大学化学系,除依靠半工半读维持学习外,还赡养母亲、接济姐弟;在十分艰辛的条件下,他完成了大学学业,1926年毕业时,还不满20岁,被留校任助教。1930年,王葆仁与吴萱女士结婚,夫妇感情甚笃,吴萱对王葆仁的工作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与支持。

1933年王葆仁以名列榜首的成绩,被录取首届中英庚款官费留学,前往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当他将在国内已完成的5篇论文送交导师索罗普(J.F.Thorpe)时,颇受赞赏,遂免去一切考试和预修课程,直接做博士论文。王葆仁用两年时间完成并通过了论文答辩,是化学方面获得英国博士学位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1935年秋,他应德国慕尼黑高等工业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

积极探索

王葆仁对高分子化学的学术思想是挑选课题必须从有利于国计民生出发,同时不应忽视基础理论研究。他主张高分子科研工作必须与我国石油化工大品种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必须为生产服务,但也应开展应用基础研究以指导生产。他坚持开展聚丙烯定向聚合的研究方向,曾亲自从事聚酰胺、离子交换树脂、有机硅高分子和金属有机高分子方面的研究工作,重点开展高分子大品种的合成方法,尤其是以成纤材料为主,也涉及有关的塑料树脂,并同时开展反应机理的研究,开拓了不少高分子科学的研究领域。他是我国高分子化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国研究有机硅化学及聚合物的创始人之一。几十年来他领导化学研究所高分子合成研究室出色地完成多项任务;带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高分子队伍。王葆仁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还提出自己的学术见解,以改进生产,并促进学科发展。例如:在他接受研制尼龙9的任务后,提出不沿用国外使用的合成方法而改用以氯和氢氧化钠进行癸二酸单酰胺的重排直接

勇争前列

自1954年由王葆仁倡导组织的系列性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延续至今,会议由他主持、领导,大致每两年召开一次。他事必躬亲,精心辟划,树立了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学术气氛。对推动我国高分子科学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他坚持这门年轻的学科应保持整体性,在化学学科中与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等一视同仁,列为二级学科。他的意见得到化学界的支持,在中国化学会内设立了“高分子学科委员会”,一直由他担任主任委员。在他的领导下,这个委员会一直是一个学术气氛浓厚、团结协作的大集体,开展了各方面的学术组织工作。他还十分重视国际学术交流。1956年曾作为中国高分子代表团团长应邀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全苏第九次高分子论文报告会,宣读了2篇论文,会后参观访问了苏联一些研究机构和大学;1957年作为国家科技代表团顾问,赴莫斯科谈判132项中苏科技协作项目中有关高分子方面的具体内容;这一年他还任中国高分子代表团团长赴布拉格参

鞠躬尽瘁

王葆仁是中国化学会的永久会员。从中国化学会创建初期,直到王葆仁逝世前夕,他始终热爱化学会的事业,积极支持化学会的工作。1982年9月,当他刚刚访美归来,身体已感不适,但仍抱病奔赴南京,参加了“中国化学会五十周年学术报告会”,他对化学会的深厚感情令人感动。1985年8月24日在中国化学会祝贺他从事化学工作60年的大会上,他将晚年疾病缠身、奋力疾书写出的《有机合成反应》稿酬及平日节余,共计一万元人民币捐赠给中国化学会,经研究,化学会用此款设立了“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葆仁奖金”基金,自1986年开始颁奖。王葆仁谢世后,化学会又陆续收到了海内外有关人士对此奖金基金的捐赠,这是王葆仁对发展祖国高分子事业所作的最后贡献,真可谓鞠躬尽瘁,殚精竭虑,为高分子科学献出了毕生精力。

学术贡献及著作

王葆仁专长有机合成和高分子合成。1928年起,从事有机化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53年转为从事高分子方面的研究工作,为中国高分子科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指导研究成功有机玻璃、聚己内酰胺(锦纶)、几种有机硅高分子,尼龙-9等。在理论上解决了聚酰胺化学反应动力学中国际上长期争论的反应级数问题。

长期以来,王葆仁在高分子化学的科研、生产、教育、推广、普及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发表研究论文约70篇。晚年虽体弱多病,仍奋力著作,完成了逾二百万字的有机合成一书,被认为是有机化学方面的重要参考著作,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更新于:2个月前

版权声明:本文为分布于 “九酷名人网” 如补充修改请点击编辑按钮,通过审核后会陆续更新。

本文链接:https://9k.org.cn/mingren-2985.html

上一篇:谢琳·伍德蕾
下一篇:查宁·塔图姆
  • 评论列表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