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陈裕光(1893年——1989年)号景唐。1893年3月7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自幼随家迁居南京。中国化学家、教育家。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是中国担任大学校长最早、时间最长的元老之一。他为金陵大学建立了优良的校风,使该校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学府,培养了大批人才。他曾连续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一至第四届理事会会长,为学术团体工作做出了贡献。还曾上海轻工业研究所化学顾问、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顾问等职,1989年4月19日病逝于南京。
中文名:陈裕光
别名:景唐
国籍:中国
出生地:浙江省宁波市
出生日期:1893年3月7日
逝世日期:1989年4月19日
职业:教育家,化学家
毕业院校: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哥伦比亚大学
代表作品:《中国留学生季刊》(中文版》;《留美中国学生月刊》(英文版)
1893年3月7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自幼随家迁居南京。
1905年入南京汇文书院(1910年更名为金陵大学,1952年合并于南京大学)附属中学成美馆求学,1911年毕业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化学系,于1915年毕业。
因成绩优异1916年由金陵大学选送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攻读有机化学,1922年获博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期间,曾担任留美中国学生会会长,并参加美国化学会,1919年创办了《中国留学生季刊》(中文版》、《留美中国学生月刊》(英文版)。
本着“教育救国”的理想,1922年夏回国,1923—1925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理化系主任、教务长、评议会主席,两度担任代理校长。
1925年受聘金陵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教授,1927年10月被聘为金陵大学校长,直至1950年卸任。是第一位担任教会大学校长的中国人。
1932—1936年参与发起中国化学会,当选为该会第一届至第四届理事会会长。
1944年应
陈裕光1893年3月7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父亲陈烈明迁家南京从事建筑业,生有子女8人,陈裕光为长子。1905年,陈裕光入南京江文书院附中—成美馆求学。1911年,中学毕业,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化学系,于1915年毕业。
陈裕光在金陵大学读书期间,正值辛亥***成功,他认为这是时代的进步,因此以“景唐”为号,即景慕初唐盛世之意。他看到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国力日益强盛,而中华民族却处于灾难深重的境地,为此在青年时期就树立了科学救国的远大抱负。
1916年陈裕光因成绩优异由金陵大学选送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攻读有机化学,1922年获博士学位。留学期间,他曾担任留美中国学生会会长,并参加了美国化学会。1919年他创办了《中国留学生季刊》(中文版》、《留美中国学生月刊》(英文版)。
陈裕光留美期间,见到美国社会对华人的歧视,义愤填膺,于是写下了“热血横飞恨满腔,汉儿发愿建新邦”的诗句,表达了他的振兴国家,发奋自强的强烈责任感。民国初期,“教育救国”的学说曾风行于当时的知识界,陈裕光深受影响,认为“科学救国”,不重视人才的培养,便是一句空话。要使国家富强,必须重视教育,建立起一支庞大的知识分子队伍,于是他立志从事教育工作。
陈裕光在美国期间,就被预聘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22年夏,他获得有机化学博士学位后,本着“教育救国”的抱负回国任教。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务长、化学系主任,主讲有机化学,兼任学校评议会主席。他曾积极参加中华教育改进社科普工作,负责科学教育的研究,主持编译柯威和史罗荪的《科学与世界改造》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他还曾两次担任代理校长职务,在此期间,曾与蔡元培、范源濂、马叙伦、陶行知等教育家交流和切磋,使他在高等教育和师范教育方面的工作更有成效。
由于陈裕光毕业于金陵大学,1925年应该校聘请回母校办学。
金陵大学是由美国教会在华开办的一所学校。1927年大***的风暴席卷全国,北伐军势如破竹,一举攻克南京,并定都南京,当时金陵大学的外籍教授纷纷离去,校长也借口告退返美,遂由中国人主持校政。学校成立了校务委员会,推选陈裕光与过探先为正副主席,代行校务。同时在酝酿校长人选过程中,理事会认为陈裕光与金陵大学渊源较深,对教会学校的情况比较熟悉,而且在北京师范大学有过行政领导经验,是最适宜的人选。同年11月,陈裕光被聘为校长,成为金陵大学第一任中国校长,也是全国第一位担任教会大学校长的中国人。他在此职位上整整工作23年。陈裕光曾于1929年和1945年先后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教育奖章和美国加州大学名誉教育博士称号。
陈裕光接任校长后,以其渊博的学识,熟练的、有条不紊的领导技能,克己谦恭、和蔼真诚的道德情操,身教重于言教的治校作风,主持校政。他认为收回教育权是全国人民高兴的大事,然而仅换一位中国校长,挂一面中国国旗,还远未解决收回教育主权的实质问题,教会大学的出路,在于行政管理与教育的改革。
改革学校行政金陵大学成立于1888年,是美国教会在中国最早开办的大学之一,也是规模较大的一所学校。当时金陵大学的教材、图书杂志、教学仪器以至生活设施都来自美国。学校的校长、教务长、各系主任均系美国传教士。陈裕光目睹此状,深为感慨,他认为外国人办学不合中国国情,应当把教育权还给中国。他就任校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向政府呈请立案。1928年5月办完立案手续,9月20日获准立案。这是当时国内13所教会大学中第一个向政府请求立案并首获批准的学校,对其他教会学校的相继申请立案,起了推动作用。立案之后,陈裕光对学校的行政管理进行了一系
陈裕光办事坚持原则,遇到重大变故时,他能沉着应付、奋不顾身。例如1939年,日本飞机突然轰炸成都,造成大批房屋被毁,许多市民伤亡。陈裕光的母亲黄太夫人及二妹陈竹君教授都曾受伤,陈裕光本人也受轻伤,但为了安定师生,第二天即到校办公。
陈裕光1920年在美国期间,就曾和中国化学家侯德榜、吴承洛等筹建中国化学会。1932年8月,中国化学会成立,他被选为第一任会长,并且蝉联了四届,为中国化学会的创建和早期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建立前夕,陈裕光从新闻媒介中,对***有了一定的认识,认为“光明就在这里”。他不顾***疏散大专院校的指令,谢绝了亲友的劝说,以“迁校经费无着”为由,毅然决定不去台湾,还集合教职员工和学生,组织安全委员会守护校舍,使金陵大学毫无损失地保存下来。
新中国建立后,陈裕光坚信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即使身处逆境,也毫不动摇对党的信念。1950年10月,他参加了华东***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1956年春,年已62岁的陈裕光听了周总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后,立即写信给中共上海市委,要求安排工作。同年3月,他参加了上海市轻工业研究所的前身——轻工业局试验室的筹建工作。1958年,上海市轻工业研究所建立后,他被聘为化学顾问,积极协助科研室开展工作。当时中国的塑料加工工业尚处于萌芽时期,上海轻工业研究所塑料加工研究室首先在国内研制聚氯乙烯人造革及泡沫塑料,陈裕光积极调研资料,终于在国内首先研制
1989年4月19日,这位著名的教育家与世长辞了。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在仅靠输液维持生命的时刻,他还惦念着关于“要求亚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董事会拨款,继续支持中国办高等教育”的事宜。
更新于:4个月前版权声明:本文为分布于 “九酷名人网” 如补充修改请点击编辑按钮,通过审核后会陆续更新。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电子邮件
1090500357@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