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杨士林,有机化学家、高分子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他从事化学教育和科研五十余年,为中国培养了大批化学人才。他在有机合成、阳离子聚合及配位聚合等方面有较高的造诣,并注重应用化学的研究,所研制的催化活化剂及原油输送减阻剂、降凝剂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在医用高分子、有机高分子光电导材料的研究中做出了新的贡献。
中文名:杨士林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省吴县甪直镇
出生日期:1919年10月18日
逝世日期:2016年10月14日
职业:教授
毕业院校:浙江大学
主要成就:浙江大学校长,《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编委
1919年10月18日出生于江苏省吴县甪直镇(今属江苏苏州)。
1936年9月-1937年8月任南开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练习生。1937年9月-1941年8月就读于浙江大学化学系。
1941年9月-1991年历任浙江大学教师、副教授、教授、化工系副系主任、化学系系主任、科研处处长、教务长、副校长、校长、顾问、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
1948-1950年考取公费留学,被派往丹麦哥本哈根多科性工业大学有机化学系学习。
1957年升为教授,1958年起担任化学系主任。
1963-1992年任浙江省科协副主席兼浙江省化学会理事长。
1978-1986年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届、二十一届理事会理事。
1984-1988年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有机化学评议组组员。
1982年担任《高等学校化学学报》《高分子学报》编委,并担任浙江大学校长。
杨士林于1919年10月18日出生于江苏省吴县一个普通职员家庭。5岁起就读于吴县甫里小学,学习成绩优秀,后毕业于苏州中学实验小学,以优异成绩考入苏州中学初中部读书。1932年发生“一·二八”事变,日机轰炸苏州,被迫休学半年。1936年在苏州高中化工科毕业后,在南开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当练习生,对化学有了较深了解,自此,与化学结下了不解之缘。1937年考入浙江大学公费生,不久抗日战争爆发,浙江沦陷,杨士林随浙江大学迁至天目山,再迁广西宜山,直至贵州遵义。在极端艰苦的情况下坚持学习,并积极参加抗日活动。
1948年杨士林考取公费生派往丹麦哥本哈根多科性工业大学有机化学系学习,至1950年底。此时,***成立了。杨士林毅然返回解放了的祖国,把自己的智慧和知识献给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1951年任浙江大学副教授,后任教授,1952年加入了***。
50年代初院系调整,杨士林历任浙江大学化工系
1961年以前,杨士林教授主要讲授有机化学,编写了国内首批工科有机化学教材。其后转向高分子化学,开设了高分子化学、立体化学、高分子化学选论(研究生课)等课程。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是坚持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唯物主义思想。他认为真正的理论只有一个,那就是要真正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这也是人们所力求的,但在化学中现有的理论并不完全真正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所以他一再强调,学习理论决不能生搬硬套,而要以实验事实。他在讲授理论问题时,总是联系到实验事实来讲解,决不空洞地高谈阔论。在授课的教学方法上,则采取理论联系实际和逐步深入的方法。如在讲授某一类化合物时,首先让学生对该类化合物有一个概貌的认识,再介绍其合成方法,将有关的各种化学反应相互贯通;进而讲解其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并联系到该类化合物的实际应用。他授课的特点是内容精练、条理清晰、语言生动、联系实际。听过杨士林讲课的人都有这个感觉,那就是二节
80年代以来,功能高分子在高分子合成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起来,成了当前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尤其是从分子设计的高度来指导功能高分子的合成,以获得所要的性能,成了化学和物理的热门前沿课题,也是化学和物理学交叉学科要解决的课题。杨士林一直密切关注这一发展趋势,抓住研究开发复印机、高速电子计算机和太阳能电池的关键材料——光电导材料这一具体对象,于1986年果断地组织了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固体物理、电子学、光学等方面的力量,开展了有机高分子光电导材料研究。杨士林及其科研组在有机高分子光电导材料的研制和光电导机理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988年杨士林根据科研组的大量实验事实,在日本东京召开的复印技术国际学术讨论会上,首次提出了酞菁类化合物的共混复合技术是改善酞菁类化合物光电导性能的有效途径之一,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注目,已有九个国家的学者来函索取论文。国内外学者都认为有机固体的光电导机
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浙江大学原校长杨士林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10月14日11时56分在杭州逝世,享年98岁。
更新于:4个月前版权声明:本文为分布于 “九酷名人网” 如补充修改请点击编辑按钮,通过审核后会陆续更新。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电子邮件
1090500357@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