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梁伯强(1899年2月1日-1968年11月28日),广东梅州市梅县区人,医学教育家、病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病理学奠基人之一。梁伯强于1922年毕业于同济医工专门学校。1923年,到德国慕尼黑大学研修病理学,1924年获慕尼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25年回国。回国后受聘为同济大学病理学副教授。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历任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常委,国家科委医学组成员,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病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病理学会理事长。梁伯强一生从事于病理学研究工作,确立了严谨的尸体解剖制度,建成完备的病理学教研机构,对当时尚不清楚致病机理的肝硬化、鼻咽癌等病症提出了准确的论断,发表了《有关坏死后性肝硬化的问题》等著名论著;他注重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数百名病理学人才,是中国病理学研究的先驱之一。
中文名:梁伯强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广东梅州市梅县区
出生日期:1899 02.01
逝世日期:1968 11.28
职业:医学教育家、病理学家
毕业院校:同济大学
主要成就:中国现代病理学奠基人之一
代表作品:《有关坏死后性肝硬化的问题》
所属党派:***(1956年加入)
1899年2月1日,梁伯强出生于广东梅州市梅县区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12年入读梅州乐育中学,1916年以全年级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中学毕业。同年考进同济大学医学院,1922年毕业于同济医工专门学校。1923年,梁伯强被学校推荐到德国慕尼黑大学研修病理学,1924年获慕尼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25年回国。1925年,梁伯强受聘为同济大学病理学副教授。
1932年,梁伯强受聘为广州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教授兼病理学研究所主任,时年仅33岁。新中国成立后,梁伯强继续在中山大学医学院任教授和病理学研究所主任。1937年至1938年和1948年至1949年两度出任中山大学医学院院长。
1950年,梁伯强任卫生部全国卫生科学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顾问和地方病防治委员会委员。1954年,梁伯强任华南医学院第一副院长。1955年梁伯强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部学部委员。1956年,他的《有关坏死后性肝硬化
清朝末年,梅城流行一种说法叫“上市梁、下市黄”,说的是梅城两大有社会影响力的家族。下市黄是指著名诗人、维新思想家黄遵宪所在的家族,而上市梁则是梁伯强所在家族的代称。
梁伯强的祖居位于梅城西区的黄泥墩,那一带也叫上市。梁伯强的高祖父梁慎桢是嘉庆年间的进士,官至礼部郎中。曾祖父梁心镜是道光朝举人,曾在福建担任州官。到了他的祖父这一代,也有叔祖父梁国瑞考中举人。梁家还与黄遵宪的下市黄家建立密切的联姻关系,像梁伯强的另一位叔祖父梁国璿就是黄遵宪的妹夫。
梁伯强就出生于这样一个书香氛围浓郁的官宦之家,他的祖父梁友琴只传下一个男丁梁劭勤(号寅恩),即梁伯强的父亲。梁家的男子多以投身教育为业,父亲梁劭勤是一名教师,任教于本乡小学和梅州女子中学;像写出著名《梅州风土二百咏》的教育家梁伯聪(号纪恩)先生,正是梁伯强的堂伯父。而梁伯强的嫡亲姑妈梁浣春是推动梅州女子教育的先驱,历任桂里女子学校、梅州女子中学、梅州女子
梁伯强开展尸体解剖研究,数十年来坚持解剖研究工作。到1965年中山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尸解总数已达7689例,居中国之首位,成为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宝贵资料。
梁教授非常注重病理研究所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建设。一位德国病理学教授曾对梁教授说:“你所用的‘尸解记录’非常好,我们德国的也没有那么完善。
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提出:“广东要与肿瘤、结核病和麻[FS:PAGE]风病三大疾病作斗争。”1956年,他的《有关坏死后性肝硬化的问题》(中华医学杂志外文版1956)的论文。首先阐明中国有坏死后性肝硬化这一类型,并指出病毒性肝炎是产生坏死后性肝硬化的原因。
梁伯强受卫生部委托主编了中国第一部病理学教科书《病理解剖学总论》、《(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1964)。该书的出版有力地保证和提高了我国病理教学的质量。
1959年,梁伯强将肝病研究交由他的一位助手负责继续研究,他率领其他助手转而开辟新的研究领
梁伯强教授一生严谨治学、锲而不舍、精益求精、为发展我国病理学和医学教育事业的奋斗精神;他数十年如一日,辛勤地培育出一大批优秀病理学人才。
梁伯强的一生,闪耀着客家精神。他具有坚毅不拔,百折不挠的作风;勤学多思,开拓进取的精神;关怀学子、爱国为民的品格。斯人永逝,风范长存。(梅州网评)
梁基平(侄子):梁伯强小时候十分勤奋,做什么都喜欢刻苦钻研,且具有异常冷静的头脑,他是个原则性很强的人,具有对待学术无比专注、认真的精神,在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上开辟出全新的领域。
更新于:4个月前版权声明:本文为分布于 “九酷名人网” 如补充修改请点击编辑按钮,通过审核后会陆续更新。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电子邮件
1090500357@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