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穆恩之(1917.9.30-1987.4.8),江苏丰县人,地层古生物学家 。1943年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毕业,1953年加入九三学社,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主要研究笔石动物和奥陶纪、志留纪地层,其次研究海百合、海蕾和海胆及泥盆纪、三叠纪、白垩纪地层。描述了从寒武纪到石炭纪,特别是奥陶纪、志留纪和早泥盆世的大量笔石,建立了一个新亚目、10余个新科、20余个新属和许多新种,创立的一套笔石分类系统在中国已统一应用。建立了中国笔石动物群的基本序列和奥陶系、志留系、下泥盆统的一系列笔石带,为洲际间的对比起了重要作用。将中国奥陶系分为六大地层区、三大生态地层类型。以笔石地层为标准,提出了奥陶系与志留系的划分对比方案,初步解决了华北区与华南区奥陶系的对比问题。在笔石的演化和分布方面,提出了笔石体的复杂化和生态分异学说。代表作有《中国的笔石》、《中国的志留系》、《西南地区下奥陶统的笔石》、《华中区上奥陶统笔石》、《笔石体的复杂化》和《正笔石及正笔石式树形笔石的演化、分类和分布》。
中文名:穆恩之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省丰县
出生日期:1917年9月30日
逝世日期:1987年4月8日
职业:地质学家
毕业院校:西南联合大学
代表作品:《中国各门类化石》、《中国各纪地层界线研究》
1917年9月30日,穆恩之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家庭。
1931年,穆恩之从丰县大程庄高级小学毕业后,考取江苏省立徐州中学(1953年改名为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
1937年,穆恩之中学毕业后在张五楼小学任代课老师。
1938年,穆恩之考取位于云南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在大学期间因经济困难而辍学,从事教学工作。
1941年,穆恩之回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复学。
1943年7月,穆恩之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毕业,被派往湖南晃县资源委员会管理处,先后任甲种实习员、工务员。
1944年9月,穆恩之在贵州遵义县立中学短期执教,并兼任教务主任。
1945年2月,穆恩之到四川北碚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任技佐、技士。同年7月随调查所迁至南京。
1949年4月,穆恩之到南京古生物研究所(1971年3月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工作,先后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并先后兼
科研综述
早在1950年,穆恩之率先提出笔石的系统分类,描述了从寒武纪到石炭纪的大量笔石,建立了一个新亚目、10余个新科、20余个新属和新种。由他指导建立了中国寒武纪至早泥盆世的笔石带,划分了五个笔石动物群。他对中国奥陶纪笔石动物群及其有关地层进行生物地理分区,划分为六大地层区和三大生态地层类型,创立了一系列新的笔石分类单元。在笔石的演化和分布方面,他先后提出了笔石体复杂化和笔石动物生态分异的学说,还研究了中国海百合、海蕾和海胆化石,建立了志留系和三叠系的海百合序列与白垩纪海胆序列。他以笔石地层为标准,提出了奥陶纪与志留纪的地层划分对比方案,解决了国际学术界长期争议的地层对比问题。
古生物学方面
穆恩之主要研究笔石动物,其次是棘皮动物(海百合、海蕾和海胆)。中国笔石科的发现,证明早在叉笔石动物群笔石胞管发生高度变形以前,中国笔石科的笔石胞管就已发生变形。娇笔石科的发现,证明除了有轴笔石有体壁退化的
穆恩之曾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常委、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古生物协会笔石工作组主席、国际交流委员会主任、全国笔石学科专业组组长、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员会科技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古生物志》主编、江苏省古生物学会理事长。
穆恩之曾担任第五届江苏省政协常务委员、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地质系兼职教授。穆恩之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地质对比科学委员会委员、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国际地层委员会志留系分会正式委员、奥陶系—志留系界限工作组选举委员、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工作组通讯委员等职。
穆恩之不仅为中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研究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还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去世后一幅悼念的挽联写道:“严格要求、严谨工作,勤耕耘、勤灌溉、结出一串美果;平易近人、平淡生活,不贪求、不伸手、留下两袖高风”,这正是他一生的写照。(九三学社评)
穆恩之全面推进了中国笔石学的研究,是中国笔石学科的带头人,国际知名笔石专家。(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评)
更新于:6个月前版权声明:本文为分布于 “九酷名人网” 如补充修改请点击编辑按钮,通过审核后会陆续更新。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电子邮件
1090500357@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