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吴殳(wúshū)是明末清初的诗人和史学家,又是一位成就卓著的武艺家和武学学者。对吴殳其人,史学界并不熟悉,很少有人专门研究他的生平和事迹。但他的名字在武术界很响亮,他的《手臂录》更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部武学名著。然而,由于吴殳的书多是流行不广的古籍,不熟悉古籍的人并不容易见到,所以我以为有必要向大家作些介绍。
中文名:吴殳
别名:吴乔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太仓
出生日期:1611年
逝世日期:1695年
代表作品:《手臂录》
吴殳,又名吴乔,字修龄,本江苏太仓人,早年入赘到昆山,遂占籍昆山。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死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得年85岁。吴殳是明朝灭亡后坚守志节的遗民,虽然年寿很高,又“高才博学”,但一生设有任何功名仕履可述,经常过着寄人篱下的清苦生活。他学术上没有什么家学传承,学识主要得自“于书无所不窥”。但一生游踪甚广,多次往返于南北之间,与顺治、康熙年间的文坛人物多有交往,经历和学术活动都十分复杂。清人有人说吴殳是一个“奇人”,这话不无道理。
吴殳之“奇”,一是他孤介傲岸的性格,这一点特别表现在他点评古今近于肆无忌惮的文风上。这使他遭受了很多非议和责难。然则,终其一生并无多少改悟,直至晚年,辞气纷纭,口无遮拦,依然故我!其次,是他的行踪和社会交游颇有点神秘,这方面我们所知不多,但隐约感觉到其中有些诡异的内容。如果说他参与了“反清复明”,那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与他交往的渔阳老人、朱熊
一、《纪效达辞》20卷
是吴殳撰写的兵书之一。是他对戚继光兵学名著《纪效新书》18卷本的改写、诠释与发挥,可以看成是一部关于《纪效新书》的讲义或导读。书的署名是:“明定远戚继光元敬立法后学古吴吴殳修龄达辞”。
《纪效达辞》非常稀见,清代公私藏书目录中,唯见于清康、雍间苏州藏书家王闻远(声宏)的《孝慈堂书目》。书序则被清王宝仁《娄水文征》所收载。此书从来没有刻板印行,仅仅以抄本传存,据我所知,目前国内只有两个清代抄本,可谓珍稀之极。
《纪效达辞》的卷首是戚继光18卷本《纪效新书》的自序,其次是吴殳的序。吴序说,自古治军者多不讲旗鼓营阵之法,唯戚继光《纪效新书》言之最详,“人能熟读而精思之,虽老于行间者不过是也。”但,他以为戚书“行列未整,字句多芜,读之不快。”文字上应当有所删节、条贯,当然也包括内容上的调整和疏解。戚书在明代坊间翻刻本极多,大多质量低劣,到清代初年,已很难见到一个完整的本子,其中第1
二、《手臂录》4卷,附2卷
此书清代丛书多有收录,现在最常见的是《丛书集成初编》本。最近,台湾逸文图书有限公司将其收入《武备丛书》中。清代张海鹏在书尾的《跋》中说,《手臂录》附卷两卷,即卷上《峨崛枪法》和卷下《梦绿堂枪法》,原本都是独立传世的书,虽然都曾经由吴殳整理而成,但并非吴殳著作。张海鹏在编刻《泽古斋丛抄》时,将其编进《手臂录》中。应当说这是一个值得表彰的举动,不然《峨嵋枪法》和《梦绿堂枪法》很可能遭到失传。
显然,卷帙并不算大的《手臂录》,是一部具有“武学丛书”特点的书。它所收载的武艺内容既非出自一家,也非传于一时一地,是吴殳在长时间的武艺活动中逐步搜集得来的。吴殳将其汇编成了一部书,明显具有存艺、存人、存史的用意。纵览全书,卷1、卷2内容都是讲枪法的,是戚继光、程冲斗、石敬岩等家枪法的综合之作。卷3名《单刀图说》,是吴殳对刘云峰、石敬岩所传日本双手刀法的改进,其中吸收了渔阳老人的剑法,
用兵以戚南塘之旗鼓为初门,孙武子之虚实为极致;击刺抑末矣。然不能此末艺,则不敢身至阵前,无以定将士勇怯,而行不逾时之赏罚。人无畏心,战何能胜?况又平日所用教师,多被诱于花假,以误士卒乎?虽然殳何人而敢言此,惟以壮年所广集,汇为一编,以定其邪正浅深,贻之子孙而已。余所得者,有石家枪,敬岩也。峨嵋枪,程真如也。杨家枪、马家枪,其人不可考。少林枪,余得者洪转之法。汊口枪,则程冲斗也。有《耕余刹技》、《少林棍法阐宗》、《长枪法选》诸书刻印行世。此七家者,其法具存。余若金家枪、拒马枪、大宁笔枪等,尚有十余家,名存而无徒,书又不传,无可考据。应由技术浅小,虽取名一时,不足以传久故也。
今就七家言之,真如一门而入,一师而成,一于纯者也。敬岩遍历诸家,年将四十,始遇真如,重下本源工夫,而得返正。及乎晚年,棍棒刀牌,皆成枪法,化杂以为纯者也。二师身二而法则一也。沙家竿子长软,别为一门。杨家器在长短间用之,亦兼取
秦
质子妖姬尽可居,六王犹在已丘墟。鞭桥东去无灵药,骖乘西归有鲍鱼。黄犬泪中惭废立,白蛇醉里报驱除。当时好为秦非计,牧地为封食有余。
洛神
心不随身葬寂陵,却乘金缕一游陈。旧愁黯黯因杨祖,新恨涓涓属灌均。射鹿未消漳阙泪,惊鸿犹赋洛川尘。君王八斗今余几,肠断无由更感甄。
蜀汉
季世唐虞只此时,泗亭天坏哲人违。三交城下波声急,五丈原韵日色微。西国无烟生火井,东邻有女落蟂矶。不关钟邓能缘险,黄皓谯周尽识几。
苏台怀古
秋风槭槭雨潇潇,追叹先王气正骄。壮士短箫吴市乞,美人雄剑越溪邀。三更姓馆樽前蜡,千载胥江月下潮。只有忠祠今尚在,行人指点过皋桥。
笛
胡床数弄渺难踪,只有清疏景物同。几片晓梅江岸月,一行秋雁墅楼风。却愁猿骨侵人籁,更叹《龟兹》误国工。那得中郎来仰卧,会稽千亩正丛丛。
蒲松龄
蒲松龄,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淄川人。诸生。有《聊斋集》。
青石关身在瓮盎中,仰看飞鸟度。南山北山云,千株万株树。但见山中人,不见
吴殳《剑诀》节选解读文节选重组:一、手前身后现刀式,身前手后隐刀式.二式用手身诱之,扑身刀尖迫使发,彼取我身手出奇,死里得活做铁屋.
解读:持短兵械斗有两种临战式.一为现刀式.即持械的右手右脚在前,躯体在后.因前手持械在前,所以便于抢先进攻与防卫身体.但其式亦有缺点.即持械手前置,手腕容易在聪明的对手出其不意的一击之下导致伤.致.因为受常规思维模式的束缚,攻击一方往往习惯于率先攻击对方躯体,防卫方也习惯于加强对躯体的防卫,从而忽略对持械前手的防护.进而形成防护前手的技术空白.当攻击方抢先击敌持械的手腕时,因出其不意,攻其无备,防守方意料不到进攻方的反常之举,加之不知如何反击,在措不及防,手足无措的情况下,一击而败.知道了此式的不足,我们就要加强,敌抢先击我前手时的,反击的研究与练习.第二种临战式为隐刀式.即左脚、身体在前,持械的右手在身体之后.或右脚在前,而持械的右手腕却藏于左胯之后.因隐刀式
吴殳"六品论"
清代吴殳在他伟大的兵器论着《手臂录.卷二.枪法微言》中,提出了枪的六品,他说:“一曰神化、二曰通微、三曰精熟、四曰守法、五曰偏长、六曰力斗。”这“六品”虽然是因枪而提出,但由于枪乃百兵之王,吴殳更认为枪术及各种兵器拳术,可以通微,因此吴殳的“六品”,除枪之外,同样可以作为武者修行各种武术的次第与果位。
胡乱拜师,深陷师门难以自拔
一般武者初入武道之门,由于本身对武术的认识不够,根本难以辨别如法与不如法;只好以名气高低,作为拜师学艺的标准。由于习武乃个人终身之修行,中国人师徒观念又特别强。所谓“师恩深似海”,一旦拜错师父,一生就深陷在师门之中,无法自拔;不但学不到好功夫,还被蒙骗了一辈子。因此,辨别师父武学的果位品秩,便成了开始习武时,最重要的一件事了。
六品可以断定师父的果位
吴殳的“六品论”正好提供了初习者辨别中国武学果位的尺度标准,用“神化、通微、精熟、守法、偏
更新于:7个月前版权声明:本文为分布于 “九酷名人网” 如补充修改请点击编辑按钮,通过审核后会陆续更新。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电子邮件
1090500357@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