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汤飞凡,中国第一代医学病毒学家。在病毒学发展的早期,他用物理方法研究阐明病毒的本质。1955年他首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是世界上发现重要病原体的第一个中国人,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个中国人。他对中国的生物制品事业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他在抗日战争期间和抗日战争胜利后两次重建中国最早的生物制品机构——中央防疫处,并创建了中国最早的抗生素生产研究机构和第一个实验动物饲养场。***成立后,他主持组建了中国最早的生物制品质量管理机构——中央生物制品检定所。
中文名:汤飞凡
别名:幼名瑞昭
国籍:中国
出生地:湖南醴陵汤家坪
出生日期:1897年7月23日
逝世日期:1958年9月30日
职业:医学病毒学家
毕业院校:湘雅医学院(现中南大学)
主要成就:1955年他首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
汤飞凡,“衣原体之父”,医学微生物学家。湖南醴陵人,又名瑞昭。是曾经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他生产了中国自己的狂犬疫苗,白喉疫苗,牛痘疫苗,和世界首支班疹伤寒疫苗,并将沙眼发病率从将近95%降至不到10%。抗战结束后,生产出中国自己的卡介苗和丙种球蛋白。解放后,成功遏制1950年华北鼠疫大流行,研制出中国的黄热病疫苗。他领导选定的牛痘“天体毒种”和由他建立的乙醚杀灭杂菌的方法,能在简单条件下制造大量优质牛痘疫苗,为我国提前消灭天花奠定了基础。1961年,采用其研究的方法,中国成功消灭天花病毒,比世界早了16年。
汤飞凡,1897年7月23日出生在湖南醴陵汤家坪。清朝咸丰以后,连年战乱、灾荒。汤氏祖辈多是读书人,不善理财,故而家道中落。其父汤麓泉是位乡绅,为维持家计设塾馆教书。汤飞凡是他的次子,幼名瑞昭。汤飞凡6岁时,就读于何忠善创办的义塾。汤何两家是几代世交,何忠善之子何键与汤麓泉过往甚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卫生署决定将中央防疫处迁回北平,改名中央防疫实验处。汤飞凡呈准保留昆明处作为分处。昆明大部分职工都不愿离开,仅少数原从北平来的人员“复员”回到北平。
汤飞凡1945年秋到北平,发现原防疫处址已被日军在投降前破坏,必须重建。政府不给建设经费,需自筹经费,他又得第二次白手起家,经过奔走,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拨到几批面粉和一些剩余物质,又从美国医药援华会那里捐到一批仪器设备,用“以工代赈”的名义兴建新址。他尽量利用从旧建筑上拆下来的材料和设备,亲自审查设计图纸,并住在一间旧传达室里监督施工。他经常到工地巡视,那怕见到一根2尺长的管子也要捡起来交给监工。他的精神使承包商也很感动。新址于1945年冬开工,1947年元旦落成,共万余平方米,比旧址规模大而且有所扩展,增建了抗生素车间和研究室(***成立后发展成为中国医学科学院抗生素研究所)以及实验动物饲养场。
和在昆明一样,防
人民共和国经过经济恢复时期,各条战线形势大好。到了1954年,烈性传染病已被控制,防疫的重点转向常见的、多发的传染病。汤飞凡呈请卫生部批准他摆脱行政事务,恢复他中断了20年的研究工作。获准后,他首先恢复了对沙眼的研究。那时沙眼在世界上许多地区广泛流行,中国人口中有50%患有沙眼,边远农村有“十眼九沙”之说,危害极大。
沙眼流行至少已有三四千年,自微生物学发轫之始已受到重视。1887年,微生物学创始人之一科赫曾从沙眼病灶中分离出一种细菌——科-魏氏杆菌,认为是沙眼的致病菌,最早提出了沙眼的“细菌病原说”,但很快被否定了。1907年哈伯斯忒特和普罗瓦采克在沙眼病灶中发现包涵体,认为可能是病毒,但未定论。20年代中,尼古拉证明沙眼材料用砂棒滤掉细菌仍有感染性,首先提出了沙眼的“病毒病原说”,但未能证实。1928年野口英世从沙眼材料里分离出一种细菌——“颗粒杆菌”,认为是病原菌,重新提出了“细菌病原说
更新于:4天前版权声明:本文为分布于 “九酷名人网” 如补充修改请点击编辑按钮,通过审核后会陆续更新。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电子邮件
1090500357@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